【山东·曲艺】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李湘云
2017-04-11 13:20
李湘云,女,汉族,1936年生于山东济宁金乡县李楼村。山东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山东琴书南路李派的第二代传人。
李湘云的父亲李若亮,生于1909年,自幼随其父“李派”奠基人李凤兴和被誉为“铁嘴画眉儿”的兄长李若光学艺,尽得真传,李湘云正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山东琴书的。她是“李派”琴书卓有成绩的后继者。李湘云八岁时开始舞台生涯。十二岁时已在济宁曲坛有很大影响,听众喜爱送号“小红鞋”,与父亲搭档,珠联璧合。1951年随父亲进入济宁市曲艺队,常年在济宁市各县市演出。五十年代后期,在新文艺工作者帮助下,李湘云父女强调曲牌联缀的整体连贯性,运用紧缩曲牌及过门节奏,将衬词改填实词等种种措施,取得了牌子曲改革的初步经验。1957年6月,参加山东第一届曲艺会演,父女二人演出《秋江》,荣获一等奖。1958年李湘云父女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汇演中,以牌子曲形式演出的《水漫金山》获得轰动,此剧目于1961年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59年参加全国小型优秀曲艺节目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1960年借调到省文化局从事演出。稍后,菏泽地区曲艺队继续取得可喜进展。他们带着联缀曲牌演唱的琴书节目多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1962年应邀演唱中国和香港合拍的大型风光片《泰山南北》的主题曲;196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湘云改编的唱词《好媳妇》单行本。特别是1981年9月在全国曲艺会演(北方片)中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曲牌抒情性与时代感方面取得成功。1989年山东文联、曲协举办趵突泉群英荟粹曲艺演出,父女再次登台献艺。
李湘云全面继承了南路山东琴书的风格和数十支传统曲牌。而且在南路琴书牌子曲方面有所创新,如“叠断桥”、“上河调”、“银扭丝”等,朴实豪放,明快跳跃,既富有戏剧性的色彩,又包含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唱上继承了李派俏皮、甜脆等特点,并在柔美上有所发展。代表作有《水漫金山》、《盗灵芝》、《老邻居》、《老王卖瓜》《掐伙计》、《迎亲人》、《要婆家》、《小秃劝妻》、《贤良女劝丈夫》、《梁祝姻缘记》等。
为传承和发展南路琴书,李湘云把自己的所有演唱技巧传唱给学生。这批学生,大都成了演出骨干,还有一些走到了领导岗位上。很多学生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得金奖。同时还为中央电台、战友文工团、前卫文工团,东北文工团等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