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鸡肉抄手的历史,并不长,只有80来年。据记载,是由一位名叫王志和的小生意人发明的,他每天挑着担子在街角巷尾叫卖,不少人慕名而来学艺,很快,鸡肉抄手独特的味道便弥漫了整座城。

  1979年,刚刚从乡下回到合川县城的吕登华,也是像他的前辈们一般,到鸡肉抄手馆里拜师学艺,当时他没有想到,30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一行唯一的继承人。

  “学鸡肉抄手,我花了3年时间,其中‘庖丁解鸡’是最考验人的。”吕登华说,“庖丁解鸡”击退了很多学徒,而他却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门绝技,他才成为鸡肉抄手的传承人。他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相传庖丁解牛,一把刀用十九年,而自己天天“解鸡”,一把刀也用了十余年,“跟传说中的庖丁差不多了”。

  “我刚进这行的时候,鸡肉抄手在合川很受欢迎,想吃一碗要排好久的队。”吕登华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是鸡肉抄手最兴旺的时候,店里只有4张桌子,但食客却愿意排着长队等,从早上10点开始排到下午1点,从下午5点又排到晚上7点,“那时候一天能卖4000多碗,现在虽然店大,却只能卖到七八百碗。”

  今天的鸡肉抄手馆,已经不复吕登华记忆中的繁荣。

  吕登华年轻时,他的店里只卖鸡肉抄手,但如今,店里也卖起了家常菜。“光卖抄手,可能连房租都不够。”吕登华说,“每碗抄手也就6元钱,平均每天卖出六七百碗,只能靠‘副业’来添补利润了”。

  现在最令吕登华头疼的,是继承人的问题。

  “这门手艺非常难学,特别是‘庖丁解鸡’,我都记不清自己被‘庖’了多少刀。”说着,吕登华撩开衣袖,手臂上一条足有4厘米长的刀疤赫然在目。

  困难的学习吓到了不少人,当初和吕登华一起学手艺的共有3人,但其中一人已离世、另一人则早已改行,如今只剩他一个。多年来虽然不断有人向他拜师学艺,但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浅尝辄止。

  吕登华28岁的儿子吕雄文,跟着父亲学过两年,虽然能完整地做下来,但功夫还远远达不到父亲的高度。但就算如此,他也已经是现在除了吕登华外,唯一会做鸡肉抄手的人。昨日吕雄文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答应父亲,会接下传承的担子。

  但说到再下一代传承人,吕雄文还是心里没谱,“‘学技艺费时费力,抄手成本高、利润低,因此感兴趣的人大多都只是问问而已”。


上一篇:【传统技艺】鸡肉抄手制作技艺(重庆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尹派宫式八卦拳(威海市)传承人:刘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