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濯水后河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西昆山腔、川剧与黔江本地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樊宣洪说,后河戏的剧本、语言、唱腔、乐器、服装、舞台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后河戏唱腔分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锣鼓曲则有134种。专家认为,濯水后河戏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其艺术语言和音乐形象是很多地方剧种所不具备的,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

  “受现代多媒体文化的冲击,加上当地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让濯水后河戏走入了传承的困境。”樊宣洪说,他12岁进入后河戏剧团学拉京胡,15岁考入原黔江县歌舞剧团,退休后,一直在后河戏剧团拉京胡,几十年守着一把京胡,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

  樊宣洪说,眼下,在濯水古镇演唱后河戏的民间艺人只有13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40岁,濯水后河戏濒临失传,“我一直为后河戏的传承忧心忡忡”。


上一篇:【传统戏剧】濯水后河戏(重庆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梁平土陶技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