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木腊庄傩戏(重庆市)
2018-06-25 13:22
彭水巫医活动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已具规模。《太平寰宇记》载,彭水地区“其风淫祀”,居住在这里的廪君部落“俗尚巫鬼”,僚人“性尤畏鬼”。木腊庄傩戏就是这一习俗的“活化石”。大垭乡的木腊村,位于两省(市)4县交界处,处于渝黔交界边缘地带,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瘠,医疗条件很差,几乎偏居一隅、与世隔绝。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他们敬重祖先,敬畏鬼神,用杠神等形式驱鬼避邪,以歌舞愉悦祖先和鬼神,形成了原始独特的木腊庄傩戏。据当地艺人介绍,木腊庄傩戏属于巫教活动,起源甚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盛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木腊庄傩戏在贵州省的分支相继被道真、务川两县挖掘整理,对外公布表演,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木腊庄傩戏以驱鬼避邪、延生接寿为目的,兼及愉悦民众,浓重热烈,生动活泼。木腊庄傩戏仪式严格,一般要举行起锣焰火、立楼扎寨、开坛持席、申文奏疏、搭桥迎宾、抛傩上转、合彯祭坛、开洞盘洞、祭兵领牲、勾怨还愿和撤楼造船等仪式,再根据主人办坛的目的的不同,进行上刀山、破域(端红火盆)、下油锅、煞铧等驱鬼神避邪怪的活动。所有法事活动都惊心动魄,神秘莫测。在主要法事活动的间隙,要“出戏”跳耍神,愉悦鬼神和前来参加祭祀的宾客。这是整个活动中及其精彩的部分。掌坛师带领法师、学徒身穿袍帽冠服,扮演生旦净末丑,演唱《伏羲姊妹治人烟》《兴周灭纣》《出二郎》《出灵官》《出土地》历史剧目,还演出一些如《太子送子》《歪嘴婆娘》等俚俗“花戏”,运用歌谣、俚语引人发笑。木腊庄傩戏有严格的师传关系,每一代法师都有自己的法名。现存法号字派为“妙、法、玄、真、宝、应、道、普、贤、通”10辈,循环赐法号。每个学法之人在学业期满坐桥时,由师父赐法名,否则不能担当掌坛师,从事杠大神等法事活动。木腊庄傩戏是长江三峡地区巫文化的延续,是中国傩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乌江流域古代人类生活习俗的再现,为“黔中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包含了军队、鬼蜮、市民等生活的内容,表演耍神戏时生、旦、净、末、丑各角皆有,并配以民间传统打击乐,表演者边歌边舞,动作诙谐有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受到彭水各族人民的欢迎。木腊庄傩戏基本靠民众自由传承,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以致木腊庄傩戏逐渐步入濒危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