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石柱土戏(重庆市)
2018-06-25 13:06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古属巴国,土著巴人在此繁衍生息,从唐代至今约有1400年的建县历史。千百年来,此地人文历史厚重,遗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魅力。迄今为止,该县已拥有1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衍生此地的土家族传统戏剧——石柱土戏,是土家族特有的、具有石柱民间特色的自娱性戏曲剧种,已经传承了300余年,可谓道尽了土家人在生命历程中最深邃的情感,被有关民俗专家誉为传统戏剧中的“活化石”。
土家族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在劳动、饮酒等生活中,歌舞常伴左右,逢各种节庆和红白事,歌舞更是必不可少。石柱土戏就是在当地土家人唱歌跳舞的基础上,借鉴流入本地较早的做道场、还傩愿中的一种形式,加上本地流行的敬神仪式、民间传说、本地耍锣鼓等加以变化作为伴奏而参杂民间歌舞表演的一种形式。
土戏表演时分前后台,前台由身着戏服、画着花脸的演员通过演唱或舞蹈进行表演;后台则由专门的伴唱队、锣鼓队辅助内容,偶尔还穿插上木偶表演,进一步丰富了表演内容。所唱内容主要取材于当地土家人久以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民间故事以及日常生活琐事,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往往一场土戏下来,台上台下在脚盆鼓、大锣、大甩鼓、大钵的尽情欢腾下,再多的烦心事,也被这种氛围化解到九霄云外。
石柱土戏主要流传于石柱县的中益乡、沙子镇等地。解放前,在沙子镇一带还活跃着六口土戏箱子(当地对土戏戏班的称呼),每口箱子12人以上,领班的就叫掌坛。
在土戏表演中,锣鼓师的作用非比一般。通俗的说,就是一台土戏基本上是一套锣鼓在掌握着表演节奏,同时又起着锦上添花的效果。中益乡土戏锣鼓师谭登群、樵地禄,记者自小就多次见过两位艺人耍得一手好锣鼓。每逢集镇场前场后的红白喜事,只要一摆开架势,一套锣鼓中的任何大小工具,在两人手中只见上下翻飞,纯熟自如,时而鼓点激越,时而锣声悠扬,时而小钵婉转。耍到精彩处,锣鼓声戛然而止,一切归于寂静,叫人看得目瞪口呆,久久回味。
如今已年迈的谭登群、樵地禄两位艺人介绍,学土戏要先学鼓再学戏,要根据戏的表演来打击锣鼓。打鼓时要有引子,换节奏时则会用鼓槌作提示。也就是说,锣鼓在土戏表演环节中,不仅有烘托气氛、掌握节奏的效果,更起着对整台戏剧衔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整台土戏表演中,衡量表演是否获得成功,标准很简单,只看围观人群乐了没有,以及乐的程度有多大。只要现场气氛热烈,时时逗得围观人群哄堂大笑、前仰后合,这就是一台土戏的成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