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皮影戏来源于实际生活,由民间剪纸而来,起源于西汉。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病故,齐人方氏以剪纸成影招魂。初唐,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剪纸贴于蚊帐上做装饰,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出朦胧感的投影。借题发挥产生了最初的皮影,逐渐演变,北宋被传入三峡,在巫山一带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三峡人为喘息繁重的劳动,以皮影戏娱乐生活,抒发情感,不断发展了皮影戏。到了现代几乎频危,只在历史文化丰厚的巫山县骡坪、楚阳一带流行。巫山县领导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进行抢救承传下来。

皮影戏,是取材于兽皮等材料,精细刻制导具,如各类人物、马匹、家具等所需要的东西,投影于灯前的帷幕,配以对话、音乐、打击声,富于装饰性,夸张浪漫,突出重点。富有各类导具,加之兽皮颜色和镂空的白色,五颜六色,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形象生动。

皮影戏的唱腔,广泛吸取了川剧、秦书、大鼓中的曲调,即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等优点,具有地方戏曲特色,互相影响,人物栩栩如生。表现人物有忠、奸、善、恶和喜、怒、哀、乐的生动表情,成为巫山地方喜庆娱乐的一种重要的独特的表演戏种。剧情配以击鼓、锣、钹,伴奏京胡、唢呐。一人担当多面手,配合默契,协调紧密,发挥团队技艺和表演艺术技巧。比如“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俚语。一人除操作皮影,还要说唱剧本说台词,唱腔抑扬顿挫、清晰悦耳,动作唱词协调,灵活变化,脍炙人口。

巫山县皮影戏传承人代仕国,特别热爱古老的、具有生命力的、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三峡皮影戏,他精心刻画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制作服装等导具。

唱词有固定的本子,内容丰富,既有前朝后汉历代先民活动,又有神话故事,还有劳动人民生活,脂粉风流,远古从盘古开天地唱至乾隆下江南,以唐代薛家将、北宋杨家将的剧目最受欢迎。常演的剧目有《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朱元章》、《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宝莲灯》、《哪吒闹海》等,多为表现历史时代的英雄人物。


上一篇:【传统戏剧】厉家班京剧艺术(重庆市)传承人:厉慧良

下一篇:【传统戏剧】三峡皮影(重庆市)传承人:何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