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竹枝歌舞是一种集歌、乐、舞于一体的歌舞形式,它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巫山等峡江一带)已流传上千年,主要产生于民间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中,以祭祀、节令、集会、男女情爱等为其主要内容,有极强的群众性和自娱性。夔州竹枝歌舞又名竹枝,也称“巴渝舞”,其歌具有八大特点:(一)名式结构,多数是七言四句;(二)音节组合,一般为前四后三,即“倒七宇”;(三)音韵平仄,大多是每句第二字为平声,馀不论;(四)句词语言,俚俗本色;(五)句词内容,多数描写乡土风情景物;(六)音乐曲调,多为黄钟宫羽调;(七)曲调风格,委婉含蓄;(八)衬词运用,有的在句中、句末加“竹枝”、“女儿”等衬词。其舞姿,或扬袖仰面;或牵手连踏;或沉胯下蹲。其乐器,如序文所言,“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主要乐件为“鼓”。舞蹈类别有娱神舞和娱人舞。

夔州竹枝歌舞,将民歌、山歌融为一体,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枝歌舞又名竹枝,也称“巴渝”,它起源于夔州地区巴人祈福迎神的民间歌舞。据《华阳国志》载:“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汉高祖平三秦,募取巴人“为汉前锋”,“巴人锐气喜舞”,刘邦令乐人学习巴渝歌舞,并命名为“巴渝舞”,以后在宫庭流传数百年之久。

据《隋书·音乐志》,“鞞舞用于宴饷。鞞舞,汉巴渝舞也。”隋文帝时罢免了巴渝武舞,说“盖汉高祖自汉中归,巴渝之兵执杖而舞也,既非正典,悉罢不用。”这是指《俞矛》、《俞弩》等巴渝武舞;但该志又云:“其后牛弘请存鞞、铎、巾、拂等四舞,与新伎并存”。隋文帝同意“唯舞人不须捉鞞、拂等”。这是指巴渝舞中文舞。南朝萧纲曾描写“巴渝”文舞(即鞞舞),见《艺文类聚》卷四十三,谓舞者“信身累而钗重,亦腰羸而带急”。“奏《巴渝》之丽曲,唱《碣石》之清音。扇才移而动步、鞞轻宣而逐吟…不疾不迟,若轻若重,盼鼓微吟。”“钗重”、“腰羸”显然是女性演员。“丽曲”、“清音”是阴柔软绵的音乐,因此是巴渝文舞的演变,由鞞而来。与唐刘禹锡《竹枝词序》、白居易忠州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均相符合。由于巴渝文化和中原文化长期交流融合,到唐代巴渝歌舞在民间已称为竹枝歌舞,杜甫寓夔期间,诗中就有“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的诗句。

夔州竹枝歌舞源于上古时巴民族的巴渝歌舞,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和汉代的“巴子讴歌”,及至汉唐之间,逐步演变为“竹枝”。

民间传唱的“竹枝曲”、“竹枝歌”、“竹歌”。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讲:“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具体地讲,它的发祥地在夔州(今奉节)、至中唐时期,经过刘禹锡、白居易等大批文人的发掘、整理,夔州竹枝歌舞大力向前发展,迅速传播到洛阳、长安等地。而竹枝也成为唐教坊曲名。

两宋时期,黄庭坚、范成大等大批文人继续推动竹枝歌舞,成为发展兴盛时期。以至陆游任夔州通判时写有“其地民风杂,野鄙可嘲诮。通衢舞竹枝,谯门对山烧……”的诗句。“通衢舞竹枝”表现了大街小巷都在歌舞竹枝的盛况。

元、明、清时期,竹枝歌舞进入新变时期。元人杨维祯大力推行竹枝创作,与人唱合辑成《西湖竹枝》。此后,不少地方出现冠以地名的竹枝。无论竹枝传至何地,形成怎么样各俱特色的地方竹枝,但其本源仍在夔州,明人杨慎竹枝词“红妆女伴集江濆,通草花簪茜草裙。东邻西舍同夜烛,吹笙打鼓赛朝云”。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夔州竹枝歌舞在明代的情形。清代至今,夔州竹枝歌舞仍有其新变,夔州竹枝歌舞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唐代刘禹锡当年在夔州为官时所见“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生动地概括了竹枝歌舞的独特风格。传承至今,句式从七言十四字、二十八字,扩展到七言更多字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仍为七言四句。竹枝衬词由【女儿】、【竹枝】,逐渐演变为多个衬词。如:“竹枝叶儿青”,“荷花闹海裳”,“姐呀乐也”等。

改革开放,文化繁荣,奉节县文化馆自20世纪八十年代就派专业老师长期深入奉节兴隆、吐祥等地,搜集、挖掘竹枝歌舞的大量原始资料,歌舞乐曲为“羽十徵”,“商+徵+羽”等音型、同时又整理出了舞蹈内容为“击鼓起舞”,“通天拜地”,“扬袂睢舞”,“摆手踏节”,“村姑献花”“喜乐迎神”“踩罡布阵”等内容。舞蹈主要动律为:踏节、击掌、击腰、小跳、下蹲、仰天、扬袖等。夔州竹枝歌舞具有阳刚洒脱、诙谐幽默、飘逸俊美的风格,依然保留了歌、舞、乐为一体的特点。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上一篇:【民间舞蹈】哈萨克族大雁舞(哈密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普子铁炮火龙(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