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巴里坤城隍出府(哈密市)
2018-06-25 10:02
在雍正年间,为了军事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在巴里坤盆地南缘的山脚下建造了巴里坤城。为管理市民的城市机构及其官员,要忠于职守、廉政爱民,是清明政府的起码要求。这种政治意向在民间俗神信仰中也得以体现。城隍便是这种信仰意向中阴间的城市官员,老百姓自然会将自己的对于政府和官员的廉政期望寄托在城隍身上,于是,便有了城隍出府体察民情、办理诉讼的“城隍出府仪式”.
城隍出府的头一天,全城行动进行卫生大扫除,而且家家户户门首设香案,等待祭拜巡幸路过的城隍。同时,在这天夜里,庙会会长还要为城隍爷换上干净的衬衣和崭新的的官服.连抬城隍明轿的轿夫也是由市民自愿报名,会长挑选确定了的.
清明日的早饭后,城隍出府的仪式便开始了。
首先是轿夫要换上长袍和红缨大帽,他们在大殿上叩拜之后,随着一声吆喝抬起轿子,雄纠纠地迈步出庙门,走在夹道欢迎的市民中间。
有因闹病闹邪而许了心愿要给城隍爷做小鬼者,便换了差役的衣着,诚惶诚恐地紧跟在明轿之后,等乐队打出“十三通锣”才粗着嗓门齐声呼叫道:“呜--哇!”至于这“十三通锣”是如何打法,已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了。
出府的仪仗队从城隍庙出来,上西大街,出南门,绕城半周,进东门,穿城半街,出北门,才进位于北门外的行宫。城隍行宫在北门外西北处,坐南望北。其山门不大却是四楹三进,四坡悬山结构,开一大门,两角门,与北城门遥相对应。山门正对是一座戏楼,平时闲置,只有城隍出府时才唱戏三天。戏楼正对的大殿,也是四楹三间的悬山顶结构,起脊高,飞檐翘,于小巧中显示出不凡的气势来。不过大殿平时总是空着的,只有城隍出府时大殿才供停放城隍的明轿。而明轿也正是城隍的公案坐椅。据说城隍爷要在这里体察下情,审问官司,要一直在这里办理公务三天才打道回府。而回府是不兴走重路的,所以回府时,必须要绕西门而进北门,然后穿半架街道,径回城隍庙去。不论是出府还是回府,西门是不能进出的,因为西门是绝门,平素也总是关闭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