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棍又称连宵,是在中国重庆市一带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2009年成功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口境内曾经广泛分布在高望修齐、岚天、巴山坪坝葛城等地。

钱棍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道具。钱棍的一般做法是由一根竹棍两端嵌上几枚铜钱,再缀以流苏,竹棍一般长约三尺,无严格要求。在我国的一些局部地方,如重庆市的城口县,就非常盛行钱棍舞。跟秧歌舞一样,钱棍舞也是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表达庆祝,人们随着音乐的节拍用钱棍敲击自己的全身关节,使得铜钱发出金玉之响,铿锵有力。表演的人越多,场面也就越壮观。钱棍舞跳起来有利于灵活性和协调性的提高,是一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相传在乾隆年间,湖北襄州有一巨富名叫曹卓,在当地有权有势,曾在其大门上挂有大量铜钱,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风吹动发出的响声能够辟邪和保佑平安。川、陕、鄂等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也普遍将铜钱作为饰物,如烘帽、烟杆、挑夫的垫肩等物品多缀有铜钱。起初人们将木棍两头吊上铜钱,闲暇时打出响声,用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和自娱自乐。后用竹竿代替木棍,并在竹竿上打洞,开槽,逐渐由孩童玩耍发展到家庭妇女娱乐,配上音乐、曲调、歌词编排出多种打法,就发展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娱乐舞蹈。据传钱棍首先由城口的背二哥、挑老二从外地带入,自发地在家族和朋友之间采用口授心传、教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流传。红军时期,钱棍舞一度成为红军在城口宣传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火种的重要宣传形式之一。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舞蹈,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在各类庆典和节日中出现。其宣传鼓动、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效果特别明显。

钱棍舞最开始是人们在闲暇时几个人聚在一起打起好耍,后为丰富伴奏音乐,又加入锣鼓、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配乐,发展到现在还可加上电子琴等多种乐器。曲调一般以简单的民歌旋律为主,多为在当地流传甚广的地八步调。随着发展,现代又加入了部分成品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香》等。唱词一般为7字句,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各有不同,基本上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往往是唱曲者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即兴创作而定。例如以往的唱词“正月来把连霄打,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坟挂,四月秧子田中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扇子手中拿,七月亡人回家下,八月中秋看月华,九月菊花开得大,十月雪花飘飘洒,冬月腊梅开得艳,腊月三十又团年。”现在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唱词中随时融入了新的内容。如歌颂共产党,宣传抗震救灾等。在表演中,钱棍舞的人数不限,只要场地条件许可,人数越多,气氛就越浓,声势就越大。

钱棍舞要以金钱棍为道具。钱棍的制作一般选取一寸左右粗细,长约三尺的金竹,在竹子的两端交叉钻上四至六个不超两寸长的小孔,每个小孔里穿上铜钱。以前一般一根竹竿可穿32个铜钱,现在因为铜钱比较稀少,一般一根竹竿穿上14—16个铜钱。然后将竹竿两头染色并扎上色彩鲜艳的花作装饰,一根完整的钱棍就成型了。

钱棍舞是在领唱和乐器的带领下众人手拿钱棍共同参与的一种民俗舞蹈。其技术要领包括步调一致,整齐化一;跳跃结合,击打准确;曲舞相融,动作舒展等方面。击打的部位包括头部、肩部、臂部、腰部、双胯、脚掌脚背以及脚跟;种类按打击部位的次数分八下、十下、十二下、十六下、十九下、三十二下;动作名称包括雪花盖顶、黄龙缠腰、黄莺展翅、苦竹盘根等。演出队伍前面要求有一名经验丰富的队长,手执红绿旗进行指挥和调度。这样,配上乐器,领唱者跟着红绿旗的指领,钱棍队伍通过又跳又打又唱的形式变换各种队形进行表演。


上一篇:【曲艺】 山东柳琴 (泰安市)传承人:郑长荣

下一篇:【曲艺】巴里坤眉户(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