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 宁阳木偶戏 (泰安市)传承人:孙振涛
2018-06-24 16:00
孙振涛是宁阳堽城镇赵家塘村人,12岁开始学习木偶戏。
1962年宁阳木偶剧团进京演出,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六十年代后期,因为种种原因,宁阳木偶剧团被迫解散,孙家人也被迫停止了演出。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也吹动了孙家发展木偶事业的心。父亲孙云清把家中仅有的几头牲畜卖掉,加上从城里托朋友贷的款,凑了5000元钱,在济南置办了创建剧团最需要的东西。1980年9月宁阳木偶剧团又开始了演出。由于剧团经费不足,剧团开始沿村卖艺,到各地的物资交流会参加演出,来赚取一定的资金发展剧团。
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就在剧团一步步走向正轨时候,孙云清却积劳成疾倒下了。没有了顶梁柱,剧团解散了。1983年,孙振涛仍然无法从巨大的悲痛当中脱离出来,每每看到木偶都让他的心头一痛。原来还能勉强度日的家庭一度衰落,无奈之下,孙振涛背起行囊去东北打工。
“你回来组织组织木偶剧团吧,县里最近要大力发展文艺事业。”可干了不久,一封家书又重新点燃了孙振涛复兴木偶戏的梦,他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在宁阳县城,孙振涛和韩兰英以老师的身份参加了宁阳县木偶剧团,融合了三根棍和四根棍的操纵技巧。1987年春天,正是木偶剧团春风得意的时候,县里突然宣布木偶剧团解散。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击着孙振涛的心。“我们再一次来到剧团的仓库,抚摸着木偶,想着以前排练演出的情景,我俩都掉泪了。”说到这里孙振涛的眼眶有些湿润。孙振涛来到文化馆的办公室,希望能带着几个木偶回家,因为在他眼里,木偶是孙家传承的艺术瑰宝,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1987年到2006年,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孙振涛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木偶。“在这二十年中,每到农闲时候我俩就拿出木偶,摆好架势好好唱上一番。”孙振涛说,但每到曲终人散之时,寂寞伤痛之情便跃上心头,恨自己不能将宁阳木偶戏发扬光大。
2006年,对于孙振涛来说,是一生当中永远铭记在心的一年,这一年,宁阳木偶戏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听说可申请非遗的时候,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重振江北第一木偶的辉煌,不能让孙氏木偶再沉寂下去,不能让祖祖辈辈的东西在我手里失传。”说起当时的情景,孙振涛仍然很激动。
如今,孙振涛已经把木偶戏的操纵技巧传授给了儿子孙晓东,“咱孙家的孩子以后可以不从事木偶戏表演,但一定要了解木偶戏的历史,会操纵木偶戏。”这是孙振涛经常教育儿子的话。在孙晓东眼里,父母视木偶戏为生命,“他们一拿起木偶,就很兴奋,他们耍木偶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平时看不到的,那是一种骄傲的笑容。”孙晓东对父母的坚持十分敬佩。
在传承木偶戏方面,孙振涛始终记着父亲临终前的交代:不管怎么困难,都要把木偶戏传承下去。传承木偶戏不只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情,而是我们这个家族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