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吹打”最初是由当地人在劳动和劳动之余哼唱的小调小曲,后来通过民间艺人加工整理,形成吹奏打击曲谱,由多人组合排练演奏,类似于川剧座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从广普镇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上,就有吹奏、演唱、乐伎、杂技等画像。

  保护或传承不力,这是中国不少“非遗”项目共同面临的困境。现在,“璧山吹打”也遭遇同样的难题。在“璧山吹打”的发源地广普镇,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居民,不少人都说,知道有个“璧山吹打”,但内容、特点却说不上来。

  最火红的时候,仅在广普镇就有从艺人员100多人,如今,会“璧山吹打”的仅剩下10来个。

  据了解,“璧山吹打”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松散型,绝大多数人都因为爱好“璧山吹打”而参加业余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少之又少,所以学习“璧山吹打”的年轻人屈指可数。

  幸好,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挽救这个有千年传承的表演项目——尽可能地抢救与保护“璧山吹打”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校订、出版,建立详尽档案、专柜、专人管理保存;抢救与保护“璧山吹打”的各种古老乐器及其他用品,不断充实“璧山吹打”陈列馆;有计划分步骤地把“璧山吹打”的指、谱、曲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保存等。与此同时,在广普镇的小学生中选择一批爱好者进行培训,传承这个千年文化。

  “我们也要拓展思维。”广普镇文化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既要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也要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的成功经验借鉴好,让‘璧山吹打’传承下去。”


上一篇:【传统戏剧】 山东梆子(泰安市)传承人:郝瑞芝

下一篇:【传统戏剧】 泰山皮影戏(泰安市)传承人:范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