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黔江本土的乡土民族文化,就不得不提流传于马喇镇一带的高炉号子。大约形成于明清时期的高炉号子,作为原生态山歌体系,是从重体力劳动的号子中所派生出来的。《吕氏春秋》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后与本地山歌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并逐渐发展成当地人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在演唱形式和腔调方面,高炉号子既有西藏民歌的高亢,蒙古民歌的嘹亮悠长,也有南方民歌的柔情与缠绵。高炉村地处马喇镇海拔千多米的高山地区,他们离天最近,常年将群山踩在脚下,要用号子抒发豪情。
随着近年来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古老的高炉号子从山谷田野间,渐渐走向了各类文化节、艺术节的舞台。2006年,由高炉村4位老人组成的号子表演队,参加黔江区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获优胜奖。高炉号子再次为人熟知。2008年,高炉号子在重庆解放碑演唱,更是声名鹊起。2009年,高炉号子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美术】楷木雕刻(济宁市)传承人: 颜景新

下一篇:【传统美术】楷木雕刻(济宁市)传承人: 孔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