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锣鼓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彭水耍锣鼓曲牌有单奏曲牌和套曲两类,乐器由盆鼓、马锣子、大锣与大钹四件乐器组成。耍锣鼓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三峡地区及彭水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水民族民间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的重要地位。“彭水耍锣鼓”是我县人民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艺术体现形式,曾是我县的“全民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音乐、历史价值,在巴渝吹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彭水耍锣鼓”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青年一代对“彭水耍锣鼓”的传承日趋冷淡,随着老一辈乐师的逐渐谢世,“彭水耍锣鼓”已近濒危边缘

    耍锣鼓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彭水县及附近地区各族民众在红白喜事的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演奏器乐之一。从民俗角度来看,如过生祝寿、修房造屋戏、杠神缴灵、出殡送葬等活动基本上都有耍锣鼓演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彭水各族人民从出生到死后入土安葬,一生都是在耍锣鼓声相伴下度过。这使得耍锣鼓成为彭水县内至今分布最广、演奏人数最多、与群众也最贴近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个乐种之一,是不分城乡、不分民族的全民艺术。在彭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耍锣鼓队,甚至有的村还有几个耍锣鼓班子。

    (一)彭水耍锣鼓是我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内由古老的苗族宗教为源的民族民间打击乐种,在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民族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存史、研究方面都具特殊的不可或失的学术价值。

    (二)它在形态上因其多源性与混合驳杂性所呈现的奇姿异彩,具有艺术生态学上的标本性与多样性价值。

    (三)因其深深植根并广泛运用于彭水苗族民俗,己成为苗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彭水苗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服务价值,对民族心理有强大凝聚作用,对保存和弘扬极具特色的健康民俗遗存,以及对落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接都具重要意义。

    (四)彭水耍锣鼓是我市优秀的民族民间乐种,抢救、保护、弘扬、振兴彭水耍锣鼓,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诉求,是建设独具特色的重庆文化特别是重庆音乐文化的需要。


    上一篇:【传统音乐】梅子山歌(重庆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鲁西南鼓吹乐(济宁市)传承人:伊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