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重庆市)
2018-06-23 14:22
郁山制盐实物记载起于上商周,止于1984年,经历了数千年。制盐技术大致经历了煎卤取盐、晒卤取盐、淋土取盐、蒸汽制盐、真空制盐等历程。清代乾隆年间改良后的“泼炉印灶”制盐技艺成为中国井盐晚期制盐技术的代表。工艺流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入锅熬盐。首先,将卤水通过船运或竹笕等方式输送至灶房的单池类蓄卤池内。其次,当炉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盐工便不断将单池类蓄卤池内的卤水通过竹笕或卤水沟浇淋到火膛、火道以及甑子内的土球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土球内的盐分饱和,结成冰土。然后,将土球掘出,加工锤细成小碎块,并倒入双池类蓄卤池的前池内,将从单池类蓄卤池内引来的卤水浇淋到前池的冰土上,卤水吸收冰土内的盐分,浓度得到提高,制得的浓卤通过缺口或孔洞流入后池。最后,将浓卤舀入灶上的盐锅内熬煮成盐。
彭水郁山泼炉印灶古法制盐技艺,属于中国淋土缩卤制盐技法的集大成。其主要特征:一是改良与创新淋土缩卤工艺。将直接用小灶薄圆锅煎盐,改成“土壳”吸卤,缩短了卤水浓缩的时间,同时大大减少了盐中铁的含量,提升了郁盐的品质。二是多级利用热能。通过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减少了燃料的耗损,同时促进煤炭开采,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保护了大气环境,是古代热能利用的典范。三是缩短制盐时间。提高反复利用盐土,增加盐卤的浓度,加快了食盐煎熬的速度,提升产能。嘉庆二十年(1815),郁山有卤井14眼,灶户81户,煎盐锅158口、温水锅101口,产盐10万担,创历史最高。
郁山泼炉印灶古法制盐技艺,是数千年郁盐熬制的创新与发展的结果,是世界淋土制盐的集大成,是中国井盐晚期制盐技术的代表,为研究我国的制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盐业史、黔中文化史和古黔州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郁山盐业、丹砂业的发展,为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30万平方公里土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奠定了经济基础,培育了以盐丹文明为核心的黔中文化,成为重庆市三大古文化。通过对泼炉印灶技艺的研究,对理清渝黔湘鄂边区历史发展轨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