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忠州石工号子(重庆市)
2018-06-23 13:19
忠州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它源于周朝的“巴师歌舞”、秦汉时期的“巴渝歌舞”, 经唐朝的“巴人竹枝词”和清朝的“薅秧农歌”等演变而成,具有较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得到白居易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推崇与赞赏。
忠州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分为山歌、劳动号子、风俗小调等三大类,现存于县文化馆的忠州民歌有近300首。
山歌类包括山野田间里传唱的歌谣,是在山地劳作和田间薅秧等劳动时传唱,通过即兴抒怀的形式,来表现忠州人民勤耕苦作的品格、乐观豁达的性格,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薅秧歌》《掐菜苔》等。
劳动号子类包括石工、船工等在劳动时喉喊的号子。石工号子和船工号子坚定苍劲,气势雄辉,悠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集中体现忠义、忠勇、忠诚、忠孝、忠信的“忠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打大山》《不怕你这石头那么硬》等。
风俗小调类包括唱述人间世相,生活情趣的歌曲,其中大量是用“车灯调”“连萧调”的填词小曲,集中反映忠州民情和孝义之情,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数蚂蚁》《幺妹子好似一朵花》等。
忠州民歌具有词曲的完美结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的调式以常见的徵、羽、商三类为主,演唱时讲究调式色彩的相融相生和交替进行。在演唱忠州民歌时,注重对情致趣理的技巧性阐释,以及对唱词歧义的拿捏把握,并要配以纯正的忠州方言,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忠州民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