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地区因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创造出许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抟土瓦塑、剪纸、花儿、秦腔、民俗礼仪等为代表的六盘山区非遗项目已挖掘整理出50项左右,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文化元素,深深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本地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创业激情、民俗风情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在六盘山地区,凡是农村人家,家家都有一两件用于盛水、盛面的瓦罐。”朱小平介绍说,这些瓦罐、瓦盆最初就是从抟土瓦塑而来,是一种比陶器艺术形成年代更久远的瓦塑艺术。通过散布在各地的墓葬和窑址考察,瓦塑具有显著的六盘山文化特征,流传于当地的“祭窑”和“瓦神”的传说就源于六盘山地区。


从有史书记载开始,瓦塑就伴随着六盘山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秦长城、萧关古道、元代安西王府官邸,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具,均能见到瓦塑的痕迹。


古代采用抟土瓦塑技法制造的铜镜模具。


传说中的女娲“抟土”补天


“抟土”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一种形式,“实质就是雕土、削土成器”,利用自然土块雕刻成器物形状后,利用火烧制,再打磨加工。在早期的六盘山农村,人们挖掘窑洞的时候,要留下一块炕形土块,然后将土块中间挖空填上木材进行烧制,直至土块变硬成瓦后,再打磨成土炕,这种打造土炕的方法直至解放后才逐渐被弃用。


“第一块铜镜就是用抟土瓦塑制成的。”朱小平拿起一块年代久远的瓦塑铜镜模具介绍说,工匠们选取质地比较好的土块,在土块上雕刻花纹烧制成模具,然后采用翻模的方法铸造成铜镜。


在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中,女娲曾“抟土造人”并“炼石补天”。女娲作为一个氏族部落的代表,就生活在泾水、渭河和它们的主要支流葫芦河、清水河等各流域,并创建中国最早的一个古王国,即华胥氏之国。


  在女娲时代,六盘山地区经常阴雨绵绵,人们居住的茅草屋经常漏雨,女娲的儿女们也天天浸泡在水里。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舒适,女娲开始思考补房顶的大事。后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她首先挖土和泥,即“抟土”,然后打制成泥片,再一片一片压到屋顶的茅草上,这样,屋顶补好了,屋子再也不漏水了。接着,这位仁慈伟大的母亲,又把大量的芦草烧成灰,填平了地上雨水滴成的水坑。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瓦塑比陶器早数万年


人类在5万年前学会了使用火。渐渐地,人们在烧烤食物时,发现烤过的土块变得更加坚硬、耐用,于是开始尝试使用石块打磨土块,然后烧制成简单的生活用具,于是就出现了“抟土”技术。


瓦的雏形,即女娲压屋顶的泥片,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焙烧而制成。抟土瓦塑技术的诞生,预示着人类社会由狩猎式的生活开始向定居式的农业生活转变,人们为了搬动、储存日常用水和烧熟的食物,制作大量的瓦制品,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历史文献记载,陶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开始用于屋顶,春秋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板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可知屋面也开始覆瓦。随着历史发展,手工技艺的成熟,后来有了专门的烧瓦制瓦的专业匠人。


承传百年的古技法


朱小平是我区抟土瓦塑技艺的传承人,他小学期间跟随父辈学习抟土瓦塑,15岁开始进行瓦塑创作。同时,他还结识了许多民间瓦塑老艺人,并向他们学习新的瓦塑制作技艺。


在20多年的创作中,朱小平除了承揽少量古建筑的修缮、城市雕塑外,还承担珍贵文物的复制工作。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在石膏制品出现之前,固原地区90%以上的石膏装饰花纹都是他用抟土瓦塑方法制作的。他还用这种方法成功复制了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其细腻的制作手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2009年,自治区将六盘山抟土瓦塑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人,朱小平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抟土瓦塑这一古代技法,延续历史文化。


复制唐朝“镇墓武士”。


上一篇:【民俗】尝新(重庆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蒙古族奶制品技艺(哈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