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在重庆合川区南津街街道文峰古街的文峰塔下,有一个店铺。每天,总能看见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拿着凿子和刻刀在这里雕刻石头。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砚台。

  这个将石头雕刻成一件件工艺砚台的中年男子名叫易宗成,他所雕刻的石头名叫沥鼻峡峡石,这种峡石产自合川嘉陵江沥鼻峡麻柳坪,用它雕刻出来的砚台,便是“巴渝三大名砚”(合川峡砚、石柱金音石砚、奉节虁砚)之一的合川峡砚。现年49岁的易宗成,不仅是重庆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的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而且是合川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于2017年2月荣获合川区首批“合川工匠”殊荣。

  15岁拜师学艺,结缘合川峡砚三十余年

  “其实,我以前只是一个山里娃,也没读多少书,我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首批‘合川工匠’,都是我三十多年来努力的结果。”易宗成告诉笔者,他于1968年出生于原合川县柳坪乡麻柳坪村(今属合川区草街街道)的一个山里人家,这里濒临嘉陵江边,位于嘉陵江沥鼻峡口,这里的村民有开采峡石雕刻砚台的传统。1983年,初中毕业的他,到原合川县柳坪福利工艺美术厂打工,拜该厂工艺美术师易宗毅为师,学习峡砚雕刻技艺,从此便与合川峡砚结下长达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据易宗成介绍,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历史悠久,要完成一件合川峡砚,需经原石开采(洞采)、选料、构思、绘图、初步造型、精细雕刻、打磨成品、打蜡抛光等十余道工序,采用打、凿、刻、挖、钻等多种技法,根据花纹复杂程度,花费时间在几天到几月甚至一年不等,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雕刻技法,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

  尽管看上去温文尔雅,而易宗成的双手已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每天早晨6点,他就准时开始一天的雕刻,每天雕刻时间保持在4至5小时左右。合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区文化馆馆长胡中华说,三十多年来,易宗成的同行或师兄弟要么歇歇停停、断断续续做一下砚台,要么干脆就改行经商或外出打工,而一直坚持到底的却没有几个,像易宗成这样每天坚持雕刻砚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手上这层老茧,就是三十多年来的坚持与恒心换来的,没有这层厚厚的老茧,就不可能雕出一件件精美的砚台。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草率”促成峡砚蝶变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创新,不创新就莫想继续做下去,合川峡砚也不例外。”易宗成告诉笔者,以前的合川峡砚,款式主要以方型、条型、小圆型为主,比较讲究一点就在砚台上面配一些简单的兰草或梅花图案,老峡砚款式单调,缺少艺术性和观赏性,一般只用来磨墨写字,而不会用来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附加值也不高。为此,他便在峡砚的款式创意方面动起了脑筋。

  “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传统峡砚向创意峡砚的转变。”据易宗成介绍,尽管他家地处山区,而父亲却是一位书画爱好者,经常外出参加一些书画笔会活动。在参加一次书画笔会前夕,父亲不小心打碎了家里唯一的一件长方形砚台。于是,父亲便让他赶快雕刻一个。为完成父亲交办的“紧急”任务,心里没底的他去到麻柳坪附近的一条小溪边,随便捡了一块石头,不加修正随意雕刻了一下,于是便硬着头皮交给父亲。这一“草率”之举,竟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件不加修正而随意雕刻的峡砚,却恰似一座天然“盆景”,“盆景”中央挖了一个圆圆“墨池”,不仅令父亲喜欢,而且更让参加笔会的其他书画爱好者爱不释手,大家都说这件砚台既好看、又实用,是一件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受此启发,易宗成决定打破传统思维,因地制宜地利用原石的天然形状与纹路,加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消化,雕刻制作形式多样的工艺峡砚。从此,诞生于易宗成凿子和刻刀下的合川峡砚,一改过去单调而呆板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样式,有的如盆景,有的如花盘,有的如假山,有的如莲池,款式灵活,快意奔放,并将龙凤、山水、松竹、梅花、荷花,乃至古钓鱼城、涞滩古镇等风景名胜纳入峡砚创作之中,样式也由以前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演变为各种异形体,由最初的几个款式发展到现在的近100个品种,由他雕刻的《百龙戏龟》《百聚财》《钓鱼城》《望子成龙》《乐在福中》《花好月圆》《松鹤延年》等合川峡砚作品,集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并融入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其雕刻技艺更是赢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其中,《百龙戏龟》大型峡砚,前后雕刻长达一年零两个月,该作品曾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在北京中南海展出。


上一篇:【传统技艺】合川峡砚(重庆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永川豆豉(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