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来,舞起来!”9月下旬的一天,在铜梁太平龙灯彩扎厂门前,周建与家人一起试舞着刚扎制完成的一条小彩龙,他一边试舞一边检查着彩扎工艺。这条小彩龙是周建在国庆前赶制出的一批中的一条,即将交付四川成都商家。交货前对自己的作品来一次认真“体检”,这是周建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周建,铜梁龙灯手工彩扎工艺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周建今年46岁,浓眉大眼,蓄一头长发。

  周建12岁就开始随爷爷周均安学习扎龙技艺,后又拜在蒋玉霖、傅全泰两位大师门下,并得其真传。

  小时候,周建几乎天天看到爷爷在扎龙过程中绘画,日久天长,他也喜欢上了绘画。农村养的牛羊猫狗等动物和书上的罗汉菩萨等成为爷爷手把手传授他绘画技艺时的模特。

  “从小就看到爷爷扎龙,那时全家人在爷爷带领下都扎龙……”周建自幼便与龙结缘,正因为有了爷爷当年的教导,如今周建扎龙无需图纸,只要客户提供一个图案,便可信手拈来,让客户满意而归。

  1988年,年仅16岁的周建已拜蒋玉霖为师。当年,他迎来人生中第一次进京舞龙的机遇。“当时我跟随师傅蒋玉霖一起进京,主要负责进京表演龙的维护……”回忆起首次进京的情景,周建脸上写满自豪。

  首次进京,周建大开眼界,他看到了铜梁龙及彩扎前景,更加坚定了学精学透龙灯彩扎这门手艺的信心和决心。从北京返回家乡之后,周建一边加强扎龙技艺学习,一边开始琢磨并加以改进。经过近10年学习,他已将扎龙的各项技术烂熟于胸,同时也能随心所欲地扎制出各种动物模型,在铜梁扎龙界声名鹊起。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周建与哥哥周合平带着自己彩扎的龙再次跟随舞龙队进京表演。二度北京舞龙,深深地触动他的心灵,他觉得龙具有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此时,他从心底立下铮铮誓言:一定要不遗余力把龙文化事业做大做强,以传承中华龙文化,彰显华夏龙舞魅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龙乡传人!

  周建回到家乡,与哥哥交流思想,兄弟俩形成一致意见,决定自立门户,不等不靠,自己投资创办实体。

  从此,周建在老家太平镇开设龙灯彩扎厂,开始对外接活单干。在龙制品的彩扎上,他既注重继承传统工艺,又注重立意创新,成为藻扎艺人集大成者。他把做龙的原料改绵纸为丝绸,着色改广告色为纺织染料,并加钢丝、须毛和飞絮。革新后的铜梁龙面目祥瑞,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轻盈美观。

  周建扎制的铜梁龙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将古朴之风与现代美感融为一体。他彩扎出的龙一时成为客户的新宠,订单从四面八方不断飞来。

  2002年,春节。泰国举国欢度新春佳节。庙会,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们簇拥一条巨龙,龙走人走,往来如织。龙,或曼舞穿梭,或腾空前行,或礼拜四方……一条200米长的巨龙,对这个国家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久违的恭迎。

  庙会现场,泰国记者采访了来自中国龙舞之乡的纸扎传承人、巨龙设计师周建。此次,周建是应泰国政府之邀,除扎制竞技龙、火龙外,还提前半月派员到泰国作龙舞教练,培训泰方舞龙队员,传授舞龙技艺,一展舞龙风采。龙体200米,分100洞,2米一洞,一洞一个姓氏,汇集组成百家姓……

  当时,摄像机的镜头、照相机的闪光灯,记者们的蜂拥堵截、不时提问,周建记忆犹新。无论是提及龙舞内涵、扎龙理念,还是舞龙技艺,以及送龙出国,与泰国龙舞队舞龙玩龙,共度佳节的心之感言,他都从容作答,侃侃而谈。

  “孕龙铸龙”,与龙相生相处,岁岁年年,周建扎龙已达34个年头。一路坚守,一路创新。对于自己的手艺传承,他显得有些无奈。“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曾经带过多个徒弟,现在都不干这一行了。就连我两个娃儿都不愿再学自己的手艺……”周建对龙灯彩扎传承的未来充满担忧。

  让周建更头痛的是来自市场的压力。目前市面上已流行工厂化扎龙产品,这种龙采用流水线生产,市场价格比自己扎出的龙要便宜近一半,这是对像他这样采用纯传统手工彩扎工艺的一种挑战。

  “龙变,工艺不能变,我将一直坚持自己的工艺去扎龙……”面对困难和挑战,周建内心十分坚定。


上一篇:【体育与杂技】杂技——飞叉(银川市)

下一篇:【曲艺】宁夏民间说唱(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