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阳戏(重庆市)
2018-06-22 12:46
阳戏,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在酉阳县的小河、丁市、李溪、铜鼓铜西等地。脸壳戏以小河镇兴隆村以及铜鼓乡车坝村的阳戏班子仍然享有盛名。
随着国家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程”,酉阳自治县独具地方特色的面具阳戏被列为重点申报对象。
酉阳阳戏,又称面具阳戏 ,酉阳面具阳戏,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镇、丁市镇、李溪镇、铜鼓及铜西村、车坝村等地。传说发源地为小河镇桃坡村和铜西车坝村。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虽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据传, 酉阳面具阳戏,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土家族图腾崇拜的傩祭,是土家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被称为“木脸戏”或“鬼脸壳戏”。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
桃坡村“阳戏”班子是酉阳48拨阳戏班中人丁最为兴旺的阳戏班子。这个班子有十六个人,成员有七八十岁的、有五六十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戏班的主事和掌坛师是年过八旬的冉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