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庙会,在东北历史久、规模大、影响广,清代以来即有“吉林庙会盛千山”之说。


北山原名九龙山,在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后将其改为北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第一次东巡来到吉林乌喇,公事之余来到九龙山(今北山)论猎讲武。这时随从的堪舆术士进言:九龙山,有九龙之象,藏有九龙(九龙山),日后当出帝王。这话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严重不安。他立即命令当时镇守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宁古塔将军,派满洲八旗兵凿毁九龙山山峰数座,之后又建众多庙宇以镇风水。自从北山关帝庙兴建后,吉林北山庙会便初步形成。待乾隆三年修建药王庙,乾隆四十一年修建玉皇阁,经清朝各代及民国 13 年和 18 年等多次大规模维修、扩建,始成于今日之雄浑景观。民国及伪满时,来吉铁路加开赶庙会列车,半价迎香客,多有辽宁、黑龙江等地民众赶来。这使得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赶庙会的百姓越来越多,至今已经成为吉林市大型的民族民俗活动。

吉林乌拉为满族发祥地之一,北山古寺庙自有萨满文化的底蕴,随着清末、民初开禁,鲁、冀、晋等省居民闯关东,北山庙会及其信奉,越来越出现佛、道、儒融合的多元文化特征。早期庙会仅是一种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由满、汉、朝、蒙、回等多民族民间祭祀、祈愿活动,逐渐融入于集市交易以及有各种特色的艺术展示,各种风味的美食、各种民间技艺、民间绝活和民间歌舞、诗词书画,荟萃于此,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吉林北山庙会从雏形到发展的 300 多年间,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共处,多种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不断交流的鲜明特征。在历史形成中,它已成为吉林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靓丽的民族、民俗风情线。


上一篇:【传统音乐】搬运号子(梁平抬儿调)(重庆市 国家级)

下一篇:【民间文学】朝鲜族故事大王黄龟渊(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