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是在川江(长江四川宜宾—湖北宜昌段)上拉纤行船的船工劳动号子的通称,是经由历史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有基本演唱场所——木船行驶的川江纤道,基本演唱内容——船工劳动生活,基本演唱形式——领唱、随唱,基本受众——纤夫及亲属、江边居民等,主要流行于以今渝中区为中心的重庆市范围内江河两岸的通俗音乐形式。

  川江号子历史悠久,随着川江行船拉纤产生,至少在唐宋时期就有记载(如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等的诗作所述),与当时巴地的“竹枝词”、“踏歌”等具有相同的创作主体和基本受众。

  川江号子于上世纪50年代被我市的民间音乐工作者带到首都舞台,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风行全国。1951年,由重庆船工陶鹏(工作、居住地在今渝中区)采编并领唱的《川江船夫号子》灌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1955年,川江号子歌手范裕伦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号子获得金奖。1987年,由渝中区川江号子歌手陈帮贵、蔡德元、陈昌福组成的代表长江代表队,参加了在法国阿维尼翁举行的世界九大江河艺术节引起热烈反响。川江号子三次走出国门,把这一独具巴渝民间特色的音乐形式推向了全世界。长期以来,根据川江号子素材改编的《川江船工号子》《莫约号子》《招架号子》《大斑鸠号子》等已成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精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川江上木船运输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川江号子也随之渐成“绝唱”,原先演唱川江号子的船工也进入老年,且后继乏人,从而陷入濒危状态。目前,一批仍然健在的川江号子歌手如陈帮贵、陶鹏等,主动承担起挽救传承的责任,多次在渝中区解放碑广场、朝天门广场等地参加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群众性演唱活动。陶鹏等有志者还发起成立了重庆市川江号子学会(会址在渝中区朝天门),渝中区人民政府也对川江号子这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了人力物力,并制定了相应计划,使传承这一独具巴渝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有了新的希望。

  目前在渝中区活动的川江号子歌手主要有:陈帮贵,90岁,望龙门街道;陶鹏,76岁,朝天门街道;曹光裕,45岁,陈帮贵徒弟;白丹,44岁,陈帮贵徒弟。

     川江号子是巴蜀地区长江、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流域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产生与川江逆水行舟的船工劳动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价值。其长期形成了一人领众人合的演唱形式,高亢、激越、昂扬、嘹亮、热烈的音乐效果都别具一格,在中国西南民间音乐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007年川江号子入选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川江号子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直接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医药】黄氏儿科传统医术(重庆市)(区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尺八古谱(重庆市)(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