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478c8-384d-4d8e-942f-ed752c64801a.jpg

四川扬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地。因演唱时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

  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扬琴演唱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 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曲牌丰富。

  四川扬琴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现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乐分为大调、越调(月调)、器乐牌子3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重庆喜剧艺术团是四川扬琴在重庆及川东地区的主要传承保护单位,由重庆主城一批长期从事曲艺表演的民间艺术家组成。四川扬琴艺术的传承历经三代,成为具有巴渝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

  2009年四川扬琴入选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文学】依仁巷春卷(重庆市)(区级)

下一篇:【传统曲艺】四川清音(重庆市)(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