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巴渝木偶(重庆市)
2018-06-21 11:08
重庆木偶艺术团传承的巴渝木偶艺术,是中国西南地方特色传统戏剧之一,重庆及川东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清未民初时期,在以渝中区为中心的重庆市各地庙会、茶馆、农村院坝、乡镇万年台等场地常有演出。遂宁罗氏家族的永胜乐班落脚重庆,在渝中区关庙(今民权路)、一德茶社(今望龙门)等地影响较大。1953年以永胜乐班为基础,吸纳了大批木偶艺人成立了重庆新蜀木偶剧社(即今重庆木偶艺术团),以重庆大众游艺园为固定的演出场地。剧社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创作剧目日益多样,曾先后为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友人演出,获得了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巴渝木偶艺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把歌剧、歌舞、话剧、杂技、等其它剧种溶入了木偶表演。并以板车为道具运输工具,送戏到学校、幼儿园为少年儿童表演。自创的代表性剧目有《小萝卜头》、《猪八戒吃西瓜》、《南瓜仙子》、《张飞审瓜》、《教你一句话》、《标点符号的移位》、《谁是凶手》、《巴蔓子将军》、《小红帽》、《西门豹》、《真假李逵》及木偶舞蹈《变脸》、《和谐之声》、《小山精和小红花》、《猪八戒化斋百花村》、《张飞审瓜》等。这些剧目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同时,也为重庆木偶艺术团赢得了较大的市场。
此期间,巴渝木偶艺术相继到北京、西安、武汉、昆明、沈阳、大连、厦门等全国各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和好评。在这些演出活动中,重庆木偶艺术团均是以板车作为道具运输工具,被《重庆日报》等媒体称为“板车剧团”;被 四川省少工委授予“四川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和重庆市少工委授予 “重庆市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重庆木偶艺术团积极开拓市场,根据儿童特点和学校教学需要,创作并演出了大量课本剧、民间故事剧、童话剧,每年创作两台新戏;在演出形式上化整为零,以小分队的方式为社区、学校、幼儿园送戏上门,每年演出400余场。
1994年重庆木偶艺术团创作剧目《小山精和小红花》、《猪八戒化斋百花村》在全国木偶协会举办的汇演中获一等奖;1997年创作的《张飞审瓜》在重庆市文化局举办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之星汇演”中获集体奖。2003年创作的《南瓜仙子》在文化部举办的“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中获铜奖。
重庆木偶属杖头木偶,秉承于川东派系,长期以来,重庆木偶扎根于巴渝地区,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木偶形象、表演技能无一不体现巴渝地区的民俗习性,有着浓郁的巴人特色。
重庆木偶是古代杖头傀儡在巴蜀地区民间的重要遗存;它凝聚了本地区人民群众传统智慧的艺术结晶,是长期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且一直没有中断,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具有较高的传承保护价值。
2009年巴渝木偶入选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