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虎斗牛(东营市)传承人:左宗贵
2018-06-20 16:20
“虎斗牛”舞蹈由“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组成,演出时间约为四十分钟。
在一场开打锣鼓过后,一只饥饿的老虎出山寻食。小猴不识老虎为何物,上前与之相戏,老虎则欲擒故纵,上演了一番“猫捉老鼠”的谐剧。此时,扮演小猴的演员用一连串的跟斗、旋子、扑虎、侧翻等京剧中的武打动作表现出猴的轻、灵、乖、巧,老虎与之配合,不动声色,后终将小猴吞掉。笛声悠扬,牧童赶牛上场。天真、活泼的小牧童对于身边的危险,全然不知。刚刚吞吃了小猴的老虎发现了牧童,它悄悄地向牧童逼近,在千钧一发之际,耕牛发现了老虎的企图,于是,一场虎牛大战开始,这是全剧的高潮。舞蹈呈现了老虎的凶残与威猛,耕牛的沉稳与勇敢,表现出了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主题。
左宗贵老人说,故事好看就好看在“不确定性”上。伴奏者和表演者没有严格的动作规定。根据剧情的变化,表演者可根据乐器的声音而变换动作,而伴奏者也能根据表演者的动作提示进行鼓、锣、钗、钹的调整,节奏高、低、疏、密时时不同,变化多端。也许,这也是人们对“虎斗牛”喜爱有加的原因——每次都能看到一部斗智斗勇的新剧。
改革开放后,虎斗牛重新焕发生机。时任村支书的李积柱等人将虎斗牛道具进行了更换修理、扎制;近年来,利津县文化馆对这一传统舞蹈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1997年,孙守义、左宗贵、丰振平等人组成了50人的队伍进行排练演出,香港回归期间,被利津县选送到东营市参加庆祝演出,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