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齐笔制作技艺(东营市)传承人:郭安田
2018-06-20 15:19
明清时期,在今广饶县大王镇北张淡、大张淡、卧东等村的齐笔制作达到鼎盛,“文山堂”、“文成堂”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老字号,规模很大,有工匠学徒几百人,大王镇故有“中国齐笔之乡”的美称。当时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都设有制作齐笔的分店。齐笔制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出笔工,专门制笔的人家有六七百户,更有不少是几十代传下来的制笔世家。现今,作为齐笔制作传人的郭安田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制笔世家,而他也是众多制笔者中的佼佼者。
明洪武年间,郭安田的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至今广饶县大王镇,开始拜当地制笔师傅为师,学习齐笔制作工艺。从此,郭氏制笔工艺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那时,郭氏先人务农为主,冬闲制笔,自产自销,贴补家用。到了郭先生曾祖郭清涟时,创办了“育兴笔庄”,有了专门的制笔作坊,招揽工人,生产的毛笔销往潍坊、淄博、滨州等地,生意日益兴隆。1940年,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到郭先生家乡,笔庄经营不下去了,其父只好在家务农,其叔郭其温则带领师傅们远上天津,重新树起了“育兴笔庄”的旗帜并很快打开了局面。“育兴齐笔”的盛名也在天津、北京、河北等地流传开来。
齐笔注重“四德”,即“尖、齐、圆、健”。笔毫聚拢时末端尖,则较易传神;笔尖压平后毫端齐,则运笔力均。“圆”说的是笔毫圆满充足,运笔时可以圆转如意;“健”则指笔的弹力。齐笔到今天仍能不负盛名,正是因为它从选料开始就严格按照“四德”的要求进行制作。
为了让这一传统手工业得到发扬光大,广饶县进一步整合齐笔生产资源,成立了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并注册了“齐笔”商标。从此,齐笔生产开始了崭新的局面。
据郭安田介绍,齐笔公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开发新品种,生产材料由原来的普通羊毫、普通狼毫到现在的十几个系列,生产范围由原来单纯的书画用笔发展到工业用笔、医药用笔,开发出了胎毛笔,推出了象牙雕、木雕、竹雕、骨雕、景泰蓝等高精古玩雕艺毛笔,兼具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