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他叫罗天赐,63岁,曾在原荣昌陶瓷厂任研究所所长兼技术科科长;他叫梁先才,60岁,曾是原荣昌工业陶瓷厂的技术骨干。两人尽管已是花甲之年,却是重振荣昌陶辉煌的两员“主将”。

荣昌陶,没落的中国“四大名陶”

“我不出来没办法,掌握"安陶"传统制作工艺的人太少,许多传统工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了。”罗天赐说,他17岁就进入原荣昌陶瓷厂工作,一干就是34年,期间见证了荣昌陶的兴盛、快速没落的全过程。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荣昌陶,曾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街道也曾与广东佛山、江苏宜兴并称为中国“三大陶都”,是西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一直到上世纪年七八十年代,安富还风光无限制作精美的荣昌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产品大量出口至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陶瓷厂开始采用效率更高的模具注浆成型技术代替传统的拉胚成型技术,掌握传统工艺的人才由此断代。上世纪90年代,荣昌陶瓷厂、荣昌工业陶瓷厂两大国有企业相继破产改制,大批人才也随之流失。

2008年,荣昌陶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仅找到罗天赐、梁先才、肖文桓、张俊德等4名传承人,其中年龄最小的肖文桓现在已有50岁,年龄最大的张俊德今年已是65岁。

重振荣昌陶,人才和发展工艺陶是关键

罗天赐认为,人才和发展工艺陶是重振荣昌陶的两大关键因素。荣昌现在生产的陶瓷几乎是清一色的低端产品,艺术价值低、市场影响力小、附加值低,而荣昌要想重新挣回“名陶”的面子,必须发展中、高端产品,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

而要形成高端陶艺产品,就得建立一支既掌握荣昌陶传统制作工艺,又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队伍。这几年,荣昌虽然也非常注重引进和培养陶艺人才,但离重振荣昌陶的要求,还远远不够。

再塑辉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重庆岈屿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先才告诉记者,荣昌陶的没落是企业短视的结果。1991年,荣昌工业陶瓷厂破产转制,梁先才就自己办起了一个土窑,专给酒厂生产酒瓶。两年之后,他便买回了一辆红旗车,这事曾在全县轰动一时。现在,他的主要产品仍是酒瓶,年产量超过1000万件。

1995年,梁先才在浙江义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陶瓷工艺品销售店,至今已扩至3个店,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但这些店销售的却没有一件荣昌陶产品,全是义乌当地产的陶瓷。

“虽然赚了钱,但我这个干了几十年制陶活儿的手艺人,想起这事都汗颜!”梁先才说。于是,去年他在大厂之外,新设了一个小厂,大厂继续用模具注浆成型技术生产酒瓶,小厂则用传统手工拉胚方式生产工艺陶瓷。

目前,小厂仅有5个工人,生产的工艺品虽能卖几百元一个,但因效率低、产量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梁先才宁愿亏损,也不愿关掉小厂。他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荣昌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应尽到培养传人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梁先才坚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高档工艺陶瓷的市场需求必将急剧上升,而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制作工艺和优质生产原料的荣昌陶,迟早会再次迎来辉煌。


上一篇:【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国家级)传承人:李蔷

下一篇:【传统技艺】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