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徐氏家族是当年梁平年画的出产大户,早在1776年就创立了“信力足”年画名号。在19与20世纪交替之际,正是其年画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徐氏先辈又先后创立了“德和泰”、“和盛友”、“信立号”等众多梁平最有影响力的年画名号。

徐家辉告诉记者,在“德和泰”的鼎盛时期,作坊里的雕匠、刷、画匠及杂工有一百多号人。不但一天要做几千幅,还要外包加工年画。每到销售旺季,要请一二十个挑夫,将年画挑到重庆及下川东一带销售。

然而,到徐家辉出生的20世纪60年代,梁平年画早已停止生产,家中原有的年画雕版大都做了柴火,“只有我的‘四姥’(梁平方言,及徐家辉爷爷的四弟,梁平年画第五代传人徐典隆)还晓得一些,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从小就喜欢年画,就缠着‘四姥’教我,开始他也不肯,在我的坚持下,他才断断续续将年画制作的全部工序教给我。”

徐典隆2004年去世之前,将家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留给徐家辉。

徐典隆生前曾对徐家辉说“别指望它(年画)养家,只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行!”

手艺虽然学到了,但真正要将传统的木板年画制作出来,却不是件容易事———上世纪90年代,一套雕版就要一万多元;颜料、辅料需要四处寻找与购买;印制传统年画的“二元纸”也停止了生产,需要到竹山里找老工匠专门定做。而花费是家境贫寒的徐家辉所不能承担的。

为了挣钱,他从1990年便开始到重庆主城区打工,到1999年,他揣着近十年辛苦挣来的20多万元回到了老家,在镇上开了一个建材门市,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用家里的老屋做年画,把做生意赚来的钱投到做年画当中。”

从那时起,徐家辉便开始恢复传统木板年画的艰苦实践。除了“四姥”的指导,他几乎是个“光杆司令”,到竹山里定纸、到处寻找可做雕版的老犁木、请工匠刻版、加工制作各种颜料,以及传统年画从纸张再加工到最后印制成型的近二十道工序,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在技艺一天天成熟的同时,他的建材门市却因没有精力打理而关张,与人合伙开办的板材加工厂也因为不能开工而亏了好几万,“真是应验了‘四姥’的话,当年我们一起出去打工的兄弟伙,现在个个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好多人还买了车子。”徐家辉感叹说:“你看嘛,我们隔壁邻居都修了楼房,我们家还住的是二十几年前修的平房。”


上一篇:【传统美术】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传承人:徐家辉

下一篇:【传统美术】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传承人:涂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