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今年71岁的杜三合,从小就与渔鼓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11岁时,他拜周口渔鼓道情名师周名扬为师。由于杜三合聪明好学,师父对他青睐有加,一些连自己儿子都没传的保留节目,却传授给了他。

    渔鼓道情的演唱多用本地土语,由艺人边演唱边伴奏,唱词通俗易懂,伴奏节奏明快,而且,场地不受限制。但是,“想要学好渔鼓道情并不容易。”杜三合说,它的唱腔多用“宫调式”“微调式”,演唱有“慢板”“莲花板”“小垛子”等,发音要用“立”“卧”音。“为了唱好,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别人练一两遍,我总是练三四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出师后,杜三合就开始在中原各地行走演出。他表演的《叼鹌鹑》《平北宋》《金鸠记》等,不仅师父认可,还大受人们喜爱,每年的马街书会、河街书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杜三合在全县巡回演出,每年都在300天以上。当时县里5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听过他的渔鼓道情。进入80年代,杜三合积极适应形势发展,自编自演新剧目、新唱段,用渔鼓道情开展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教育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和徒弟赵春每逢重大节日,还都坚持到部队、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并经常在文化广场义务为群众演出。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渔鼓道情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再加上老一代艺人相继离世,新一代艺人稀缺,渔鼓道情的发展和传承堪忧啊!”谈及渔鼓道情的现状,杜三合的声音有些哽咽了,“以前演出不断,现在都没人请我们演出了”。

    为挽救和传承渔鼓道情,杜三合在演出不景气、收入甚低的情况下,仍然和徒弟坚持四处演出。不仅在当地,还经常到郑州、开封、新乡等地演出。他说,有生之年他要把渔鼓道情传扬到黄河两岸,让人们都了解渔鼓道情、喜欢渔鼓道情。“只要能把渔鼓道情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我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

    2010年,他成了渔鼓道情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加入了省曲艺家协会。

    近几年来,在当地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中,杜三合的渔鼓道情也成为活动中的热门节目。他自编自演的《法制安全记心间》《留守娃安全记心间》等唱段,既贴近现实,又接地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他还利用假期,在家乡举办渔鼓道情短期培训班,向小学生传授渔鼓道情的演出技巧。

    杜三合为传承渔鼓道情倾注了全部心血。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渔鼓道情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热切期待着有年轻人真正喜欢上渔鼓道情,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上一篇:【曲艺】会同渔鼓道情(怀化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海阳大秧歌(烟台市)传承人: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