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陇西民歌(定西市)
2018-06-15 14:22
陇西民歌是源自陇中旱塬,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演唱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饶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充分展示了当地民众平凡生活中的细节,深刻反映了民众在面对艰苦生活环境时勤劳奋斗,乐天向上的精神面貌。陇西民歌包括花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
陇西民歌多为单人表演,包括花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
1、花儿:花儿是陇西民歌的主调之一,它以四句一首的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丰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歌曲, 有催人上进、沁心娱目的艺术效果,令人百唱不烦,百读不厌。
陇西花儿唱法、唱腔大体相同,但有所差异渭河以南叫城川(南山)花儿,曲调优美动听;渭河以北叫北路花儿,男声高亢、雄浑、夯实,女声悠扬、委婉、清脆,别有一番风味。
花儿的句式大体上是四句一首,有七字句式,如“纺线车儿纺线呢”;有八字句式,如:“巩昌城里的钟鼓楼”;有九八字句式,如:“大妈妈要吃个浆水呢,二妈妈要吃个醋呢”;甚至还有十字一句的,字数不等,错落有致。
2、麦歌儿:麦歌儿是从临夏花儿 “下四川”移植流传过来的民歌形式之一,是陇西一带农民在拔夏田时唱的民歌,众乡亲都叫它麦歌儿。麦歌儿的唱词是上下两句一首, 以一人领唱众人唱和,曲调优美流畅,韵味无穷。当烈日高照、麦浪滚滚,那雄浑高亢的歌声反映了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3、夯歌:据传在抗日战争初期,陇西民伕在修飞机场公路以及后来修天兰铁路时所唱的打夯号子,当时人们管它叫“筑路歌”后来年轻人受铁路工人打夯号子的影响 改名夯歌。夯歌是一句一段的唱词,由一人分两次领唱,众人随着打夯的节奏唱和:“噢呀噢哧夯呀”!领唱清脆嘹亮,众和铿锵有力,是新型的劳动赞歌。
4、小调:小调是陇西民众在劳动或劳动休闲时所唱的小曲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在家做针线活时,随意哼唱的民间音乐调式。一个主题要好几段,也像一个清唱句故事,如最为流行的《王哥哥》在这一曲小词中唱出了尕妹妹对王哥哥的爱情故事,当最后一段“新棉袄上没钮子,我连王哥哥两口子。新棉袄上没袖子,我连王哥哥一辈子”。反映出了尕妹妹对王哥哥的爱摹之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有《孟姜女》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及孟姜女爱夫、寻夫、哭夫、连长城都哭倒了的悲痛心情。再如《当兵人实可怜》、《山丹丹红花儿开》、《吊辫子》等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5、秧歌小调:秧歌在古时候叫社火,是农民在元宵节前后打着火把照明,用歌舞、演唱等形式祭祀社稷神时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秧歌。
每年,在农历春节过后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庆贺农业丰收,祭祀神灵,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为了表露人们过年过节时欢愉心情,以村社为单位,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秧歌队,四人一组,两个少年打着手灯,头戴贴花草帽,腰系战裙;两个蜡花姐儿穿红戴花,左手拿红绸,柔绢,右手拿折扇,在庙前或私人院落中,少年摇着手灯,蜡花姐儿手摇折扇,舞动红绸巾,跳、扭、唱秧歌小调,祝福年节快乐,祝告神灵保佑。如敬神时演唱的《三蜡花姐儿上香》、《喜鹊闹太平》,在农家院落中唱的《十二明月》(民众习惯叫《十二梅花》),《锈荷包》、《织手巾》等。陇西一带最为流行的传唱佳作,有《放风筝》、《十里亭》。陇西秧歌小调,调式多样,内容丰富。伴奏乐器有梆梆子,磬碗子(撞铃)、胡琴等,条件好的村庄还可以加上三弦伴奏。少年、蜡花姐儿们扭着、唱着、跳着,乐手们敲着、拉着、弹着,各种舞姿和乐曲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欢乐、和谐的升平景象。
综上所述,陇西民歌是流传于陇西一带的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陇西民歌在方言、土语的巧妙运用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魅力,民歌的创作手法经常用比兴的形式如:“白麻纸糊下的窗棂子,风吹来噹啷啷响哩,记起了花儿的模样儿,眼泪就唰啦啦地淌哩”它以风吹窗棂纸的响声,以对比手法,映衬出少年对花儿的思念之情,富有艺术美感。多年来陇西民歌在传承流行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支艺术奇葩将会永久茁壮成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