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灵台木偶戏传承人陈巧娥正在进行木偶戏技艺展示

木偶戏源远流长,属傀儡戏的一种,在平凉灵台又称“肘胡子”。如何才能把没有表情的木偶演绎得活灵活现?6月23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灵台县木偶戏传承人陈巧娥。“前边儿走的是高文举,后边儿紧随张梅英,高文举偷眼把她看,张梅英后面观貌容……”优美的唱腔字正腔圆,应和的伴奏悠扬婉转,台上的木偶栩栩如生,这一幕正是平凉市灵台县木偶戏传承人陈巧娥和木偶戏爱好者们在表演的《花亭相会》,他们演得惟妙惟肖,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1、一次偶然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巧娥出生在陕西省长武县,1975年的一天,长武戏校的老师来到长武中学选拨学生,当时只有13岁的陈巧娥凭借天生的好嗓子投入感情地唱了一首歌,就这样,她成为了戏校演员组的一名学生。此后的5年时间里,她每天早晨都要练习台步、下腰、耗腿、眼神等各种基本功,还要“吊嗓子”。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为她日后的秦腔表演和木偶戏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陈巧娥进入灵台县木偶剧团,开始真正从事木偶戏的表演。虽然是戏校科班出身,但她对挑木偶还比较陌生,刚开始只是挑个配角。陈巧娥回忆着当时的学艺过程说:“在挑自己角色的闲暇,我就在后台偷偷地看师傅是如何挑的,慢慢琢磨练习,实在不懂的再请教师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表演练习,陈巧娥逐渐掌握了木偶戏的技巧。

“那时我们剧团整年都在外演出,只有收麦的时候才放上几天假。”说起曾经的辉煌,陈巧娥难掩心中的喜悦。“演出时吃住在群众家里,每次饭桌上都有油饼、酸汤面,我们被待为上宾。”

2、木偶戏遭遇尴尬她仍不放弃梦想

上世纪80年代,木偶戏十分“吃香”。有的人赶几十里的山路来只为了看一场木偶戏,有时候前台没位置了,好多群众就钻到后台来看他们表演。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木偶戏的低谷到来了,陈巧娥所在的木偶剧团解散了。但陈巧娥并没有放弃,她潜心学习木偶戏表演,观看名家的演出光碟,反思、揣摩、模仿各种角色的表演技巧,积极和木偶戏爱好者同台演唱,共同切磋。在遇到节日和庙会时,她还会和木偶戏爱好者登台演出木偶戏。

说起演好木偶戏的秘诀时,陈巧娥非常兴奋:“木偶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学成的,胳膊上得练下劲,才能保证木偶娃娃不塌下来,始终在一个高度。手指要灵活自如,才能把木偶挑得栩栩如生。要想达到‘人偶合一’,就要揣摩剧情人物的心理活动,反复练习。”

3、功夫不负有心人

艺术价值得到肯定

2006年9月,陈巧娥参与的灵台木偶戏组团代表平凉市赴省城兰州参加西部经济贸易交流洽谈会开幕式,备受观众青睐,享誉金城。随后,灵台木偶戏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成为木偶戏传承人。


上一篇:【曲艺】灵台灯盏头(平凉市)(省级)

下一篇:【传统戏剧】南湖曲子戏(平凉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