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灵台灯盏头(平凉市)(省级)
2018-06-14 15:11
灵台灯盏头戏,又名灯盏碗碗腔,最初叫锣鼓噪,是灵台一带特有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采用古代铁制的照明灯具灯盏头碗碗作为击节乐器,并配合二胡、月琴演出,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几百年来,经过不断加工、改进,目前已发展成一个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程式完整,具有鲜明陇东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
灯盏头戏产生于民间,大约在明嘉靖年间便已存在,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绣荷包》《十盏灯》《杨燕麦》等。所唱曲子,大都用碗碗腔,演唱时敲着锣鼓点,用小铁锤敲着灯盏头,用以牛皮筋做成的二股弦等乐器伴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步地加进了板胡、月琴、笛子等乐器,气氛更加热闹了。
由于灯盏头戏形式活泼通俗,演出简便,费用低廉,唱起来悠扬婉转,听起来悦耳动听,因而很快走出灵台,到明清之际,已广泛传播到千阳、陇县、崇信、华亭、泾川、长武一带。这一时期,无论演出的场次,还是演唱的剧目都达到空前的规模,而且逐渐由普及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后还逐渐将灯盏头碗碗腔引入皮影戏剧的表演之中,形成了灯盏头皮影戏,将灯盏头碗碗腔与秦腔剧目结合,丰富了灯盏头剧目的演出内容;与戏曲音乐结合,发展了灯盏碗碗腔的戏曲板式,完成了民间曲子向灯盏头剧的转型;与秦腔伴奏乐器结合,突出灯盏碗碗腔和莲花瓣子作为主要击节乐器的特点,并将二弦、月琴作为领奏乐器,形成了灯盏头戏独特的音乐风格。一代代艺术家的不倦努力,使灯盏头戏从民间说唱小调发展成灯盏头皮影戏,最终走上大舞台,成为与秦腔、陇剧一样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地方特有剧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模式。演出剧目中以文戏为主,主要传统剧目有《赤桑镇》《花亭相会》《槐荫配》《吹鼓手招亲》等80多本。目前,灵台灯盏头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