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枣庄市)传承人:谭君
2018-06-13 16:51
一个蚕茧可以拉十几米的丝,千丝万缕的蚕丝在心灵手巧的姑娘那里,就能变化出神奇的丝绸。温情脉脉的大运河见证了这一项复杂的传统手工技艺。勤劳聪慧的谭氏姑娘继承了家族世代相传的谋生手艺。谭氏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传承人谭君秉承前辈训导,励志将手工蚕丝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谭氏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发祥于台儿庄区,在这一块被誉为“中华民族杨威不屈之地”的英雄故乡,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曾经养活了很多世世代代生活在运河边上的人们。谭氏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传承人谭君从小和姥姥长大,姥姥家里养蚕,养蚕之后缫丝,然后做蚕丝被,她从小就跟着看,跟着学,跟着做。帮姥姥养蚕,摘桑叶,所以说这些东西对她来说驾轻就熟了,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当时家里有十几亩桑园,也靠这个生活,周围邻居结婚套被,都会来到他们家里定做真材实料的蚕丝制品。
谭氏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第一代创始人谭凤翔在十几岁时由于家庭困难,被家人送去当时台儿庄的和缓公缫丝厂做学徒,在那里的几年,学会了做蚕丝制品的各种技艺,后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开了一家小的手工作坊,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户。蚕丝制品工艺复杂,首先要把鲜茧烘干,把蚕蛹烘干,如果穿壳就不能用了,然后煮,再用一个拱形的器具做成小帽,这就成了半成品了。四个工人再拉,然后套成被,这也算是蚕丝的一种成品。做长白丝是通过一些机器去做,长白丝是丝绸的原料。小蚕拉的大便可以做枕头,镇定安神,固定头形,是纯中药的。到了现代,人们对蚕丝的保健功能认识得越来越深入,被誉为“纤维皇后”的蚕丝,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保护传统的桑蚕丝手工技艺也开始被人们重视。后来姥姥年纪大了,国家也重视这一块,非遗传承把这块要继续做下去。
谭君的妈妈做的是家庭作坊似,养蚕拉丝卖掉,多的做被,就跟咱们农村以前屯棉花感觉是一样的,也就是这种形式。家里手艺最好的是谭君的姥姥,她拔丝的时候特别娴熟,特别快。一个蚕茧可以拉十几米的丝,但是有的人就好断,还有我们做小帽的时候,手艺不好的拉得不均匀,做出来的被子铺得也不均匀。谭君学的是卫校,她毕业后不想从事医学,一个偶尔的机会进了丝绸公司上班,经常到地里干活,到农户家里帮忙,也算是为现在的事业打基础。后来丝绸公司效益不行了,很多农户把桑树砍掉了,没有了蚕丝,丝绸就没有了来源,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谭君的很多童年记忆都是与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今谭氏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传承到她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她一直记得当年家里养蚕缫丝的情形。从小就在家人的熏陶下,对手工蚕丝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通过家人的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使她的手工技艺日益娴熟,她将所有缫丝的步骤都熟烂于心。接管下家里世代传承的手艺,谭君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就在她盘算着如何能把蚕丝生意做好的时候,一场突发的意外几乎将她推入绝望的深渊。当时一次意外腿受伤了,二级伤残,做了四次大手术,第三次手术的时候都不想活了,面对生活的突变谭君绝望过、放弃过、甚至轻生过,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今天的谭君却显得格外的平静,她不想把苦难挂在嘴上,日子总得向前看,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和她一起创业的姐妹和家人陪着她。
为了能把蚕丝的生意做下去,谭君和她的姐妹们吃了很多苦头,可是她们始终坚持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慢慢地,谭氏蚕丝制品凭借着质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她还帮助了很多困难的儿童和残疾人,供养了一个小女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个唐氏综合症的哥哥。还有雇佣了一些可以力所能及的残疾人,逢年过节也尽自己的能力去看看他们,买些米面油之类。
谭君于2009年创立了谭氏丝绸残疾人救助基金,并被评为山东省残疾人就业基地,先后录用了17名残疾人就业,对她们进行了手工蚕丝制作技艺方面的培训,扩大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队伍。谭君说:“我们是英雄的台儿庄人,我们更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谭君会一直守望在运河岸边,她一定要把世代为生的传统蚕丝制作工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