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褐子织造技艺(金昌市)传承人:杨菊英
2018-06-11 11:01
织褐工艺是现代纺织业的“活化石”。褐子原本是一些少数民族用来缝制衣物、帐篷等生活生产用具的手工粗布,具有良好的防水、避风、隔潮、耐晒、保温的作用。
褐子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粗褐子和细褐子。制作毛衣的褐子用的毛线比较精细,使用的毛线也是用上等的羊绒手工捻制而成,织出的褐子又轻又薄,还可以染色,成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评价它“上不沾雨、下不沾土”。而其他如制作褡裢等生产工具的褐子使用的毛线比较粗,多为粗羊毛、骆驼毛、牦牛毛。
杨菊英老人出生在双湾镇龙源村的一个农民家。解放前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人们的吃穿用品,都是自给自足,尤其是纺织品,从一家老小的穿戴、炕上的铺盖到粮袋、褡裢、驼鞍等生产工具,几乎都是用毛线织的褐子制作的。杨菊英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帮助大人打捻子、纺线、织布,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织布、织褐子。那个年代,衡量一个女孩优秀不优秀,会不会织布、织褐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年幼的杨菊英,在母亲和奶奶织布、织褐子的时候,就默默地在旁边观察细节,掌握上辈人织布、织褐子的诀窍。勤劳聪明的她,很快就能织得一手好褐子。
出嫁后,到了婆家,杨菊英更是把这门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丈夫在当时的生产队里饲养骆驼,并负责驼毛、驼绒的修剪采集工作,因为她的织褐手艺早就闻名当地了,生产队便安排她纺毛线、织褐子。杨奶奶回忆说:“那时候生产队用的褡裢、粮袋几乎都是我织出来。”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褐子的替代品越来越丰富,而因其制作过程过于原始,适用范围越来越少,许多农家妇女不再从事纺线、织布、织褐子等手工艺制作。但杨菊英始终不舍得放弃她的这项专长,她利用农闲时节制作了大量的褐子,除了自己用之外还送给亲戚、邻居、乡亲,但凡使用过她织出的褐子的人,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许多人反而重新又喜欢上了用褐子作为居家用品。
在实践中,杨菊英不断研究织褐子的工艺流程,她善于“变废为宝”,把人们平常穿旧的毛衣裤拆成毛线,再织成褐子,用作沙发垫、床垫等,耐磨耐脏,性价比很好,深受当地农村妇女的喜爱。如今,许多乡亲妇女带着旧毛线来找杨奶奶,让她帮忙给织褐子,老人从不推辞,一有空闲时间,就在院子里找块空地支上架子,一寸寸地织起来。也有感兴趣的年轻女人找她学习织褐子的手艺,她就手把手地教,耐心地将自己的经验教给对方。
淳朴的杨奶奶,只想用自己的双手织出尽量多的褐子,给儿孙后辈们带来尽可能多的便利,她从来没有想过,这门跟随了她70多年的手艺,有朝一日还会到省上去展览,接受那么多人的参观,更没有想到这门手艺还会让她名声在外。
由于杨奶奶不但熟悉织褐工艺流程,还创作了许多织褐工艺品,她对织粗褐、细褐都很拿手,2009年,她代表金昌市去省城兰州,参加了省文化厅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场展示活动。在展览的当天,记者们的照相机不停地拍她和她的作品,她成了现场大家注目的焦点。
对这突如其来的荣誉,最初让老人很紧张,生怕自己给金昌市,给村里丢了脸,她对自己说,要放松,要镇定,把手里的活做好,不让它有一处褶皱或不匀称的地方。她说:“过去,会织褐子确实不算啥大本事,可现在之所以这么受重视,主要是会的人太少了,能织好的人就更少了,我能受这么多关注,不是因为我有多能,而是因为褐子确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