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嘉峪关市)传承人:鲁志海
2018-06-11 10:15
鲁志海是嘉峪关文殊芨芨草编扎工艺的传承人,自从他记事时起,就经常看到爷爷、父亲用芨芨草编扎的一些农用品。父亲还是村里有名的芨芨草编扎高手,时常有人请去帮忙编东西。10岁的时候,他就跟上父亲学会了芨芨草编扎。从此以后,鲁志海开始了50年的编扎岁月。

鲁志海说,芨芨草的编扎需要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每年的国庆以后是收割芨芨草的最好时节,选择编扎用的芨芨草也要精挑细选,最好是不高不低,大约有两米长,要粗细均匀。收割好的芨芨草经过晾晒,存放起来用时拿。在农闲时间,是编扎芨芨草农用品的时间。编扎之前,先用钉子、木板自制的刷子刷皮去皮,让芨芨草整洁光滑。再用水或者开水浸泡芨芨草,用蛇皮袋包起来,闷上三五天,使其变得柔软,用起来方便,然后就可以编了。
别看芨芨草编扎容易,其实很难,里面蕴藏着大智慧。特别是编筐子难度最大。鲁志海说,编筐子先编底,后编膀子,膀子编到一半时加提筐梁子,梁子一般选用榆木材质,因为比较坚硬耐用,做梁子时先将其用火烤软弯曲,最后收边子,一件筐子才算大功告成。筐的大小由人定,其要领是放好筐底的横竖条子,先放第一根条子,再按横竖一根一根放,每根条子大约由10根芨芨草拧在一起组成,横的条子一般为单数,竖的条子一般为双数,方便在单数的中间一根上加提筐梁子,起到平衡作用。刚开始的环节最难掌握,稍有不慎就会走样,编出来的筐子不规整。在编扎的时候,要根据条子的粗细情况,不断把芨芨草一根一根插在上面,一直延续。条子之间相互交叉扭转,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
历史渊源
人们常说,河西走廊有三宝:沙枣、红柳、芨芨草。它们不仅绿化戈壁,防风固沙,也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物资便利。"芨芨草"早在《汉书》中便有记载,当时称"白草"。《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即红柳)、胡桐、白草。"颜师古《注》说:"白草似秀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在嘉峪关新城镇的长城遗址里,就有一茬一茬的芨芨草存在,说明早在数百年前,聪明的古人就用芨芨草作为建筑材料,修筑长城,起到牢固的作用。
保护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芨芨草编扎工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在农村,会芨芨草编扎工艺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家在文殊镇团结村八组的鲁志海是少有的一位。2014年11月份,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被列为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志海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迎来一丝曙光。
如今,关于芨芨草的一些用途依稀在延续,最常见的就是做扫帚用,有些节俭的村民也会找鲁志海帮忙扎把扫帚。但在民间,芨芨草编扎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人几乎都不会。鲁志海说,他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现在能编芨芨草的人也没有了。
鲁志海有两个儿子,为了让这份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他打算把芨芨草编扎工艺教给二儿子,计划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芨芨草编扎工艺是一项实用性非常强的民间技艺,曾贯穿着嘉峪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项久远的技艺,会像古老的长城一样,永远传承下去,编织出大西北别具一格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