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落 子(滨州市)
2018-06-09 14:34
曾中断了半个世纪落子表演的惠民县辛店乡钟营村,在2007年春节组织起百名村民又演起了久违的落子。
落子,又称莲花落,打花棍。原是解放前穷人沿街乞食的一种表演形式。流行于家乡一带的落子,可明显分为两个时期:解放前的落子表演为:一人打竹板,用一侧开的锯齿形长竹条,划拉竹板前击发连带的响声;一人打花棍(打狗棍),边跳边唱,大多为一家一户人家讨饭乞食时的表演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解放后的落子表演发展为群众性的集体舞蹈。男子持花棍,女子打竹板,男女相间。女子以竹板打节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一类的句子做衬腔或尾声,男子按节奏表演一定套路,女子每步一板,哒哒有声。表演阵势与秧歌同。期间也穿插一曲地方小调,唱丰收,话平安。
落子表演,诞生于6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辛店当年曾是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当年的惠民县委曾驻扎在辛店乡的何李村,那时刚解放,翻身做了主人的广大贫苦农民,便用昔日沿街乞食的落子表演形式,来表达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一腔深情。他们纷纷涌上街头,扭秧歌、打落子,将自己的儿女送往前线,并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融入到落子表演中:“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军来谁光荣”。与此同时,在男女双阵的表演上,增添了女子手抛彩带的喜庆表演及十多种套路花样。据说,当年曾组织起庞大的落子队表演,欢送“大参军”的场面,十分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