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俗称“喇叭”。是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

文化遗存|武都锁呐文化遗存|武都锁呐文化遗存|武都锁呐


  武都唢呐风格多样,现以武都区郭河乡赤洛村各水子社李得儿为其代表,李得儿所处郭河乡地域偏僻、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物质条件差,但李得儿自幼喜爱唢呐表演,在陈会议老先生的熏陶与指导下,对传统曲目进行搜集整理,发扬传承,形成具有强烈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李得儿演奏高亢有力,节奏明快,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

李得儿唢啦流传于陇南市武都区的郭河乡,三河乡、玉皇乡、透坊等乡镇,郭河乡各水子村的为正宗。

相传有一甘肃在京任职的丞相和道爷,伺候主王,用一个八个眼的东西吹出悠扬的音调,八个眼代表八度神仙。次音调吹出后君王大悦,特此封为“唢啦”。因民间乐器、娱乐单调,和道爷叩请主王让民间也学此乐,主王同意:无论民间有喜事还是丧事都可吹此乐器,和道爷回甘肃后传与后人学此乐器。

李得儿唢呐通过对前辈艺人演奏曲目的搜集整理,与当地民俗民风乡结合,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奏风格。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龟兹国(今新疆哈什一带)带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在木制的锥形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 ,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民间嫁娶、丧葬等活动中主要的音乐形式。其高亢激昂的旋律音调,婉转悲情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浓郁的黄土音乐文化特色。郭河唢呐与当地民间风俗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上一篇:【传统美术】黄坪泥塑(陇南市)(市级)

下一篇:【曲艺】阶州唱书(陇南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