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花杆社火 (陇南市)(市级)
2018-06-09 11:50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民间艺术内容繁多,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芒。礼县红河乡流传至今的跑花杆社火,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影响深远。
一、起源
红河花杆是礼县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秦朝。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虏来赵国大王赵嘉,准备临刑前,秦始皇觉察到秦赵诸国共出一祖,动了恻隐之心,便赦免其过,留用他作了理廉官。赵嘉的儿子赵公辅很有才学,就被秦皇任命为西戎行政长官而治理西戌(实则是命他到西垂守护秦先祖之西陵墓),赵公辅便带领着赵国旧帮子民来到西戎(今礼县红河乡一带),他用刚柔并济的政策与中原文化,教化民众,很快受到了当地羌戌民族的拥戴,被尊为“赵王”。
据汉书记载:“汉阳郡西县出赵壹,曾任汉阳郡计吏”,他是赵公辅八世裔孙,文才过人,但持才倨傲,在其作《剌世疾邪赋》中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对封建王朝的腐朽及其统治者的昏庸进行了辛辣的愤怒的批判。“宁饮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这就未免刺中了统治者的要害,得罪了不少阿谀奉承的小人,加之为人狂放不羁,“屡抵罪,几度死”,得友人相助而幸免。他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演变剌世疾邪为剌世除邪,以先祖遗传下来的桃符、爆竹两样驱邪法宝,演变桃符为桃鞭桃条,便把竹竿爆破的竹条用桃条、柳条和林中找来的柔软的藤蔓,加上山花腊梅、冻青等花叶,扎绑竹杆取名“花杆”作为舞蹈用具演出,这就是人们所说“花杆”的由来。
二、表演形式
在古代,演员服饰很奇异,男子头戴猎物鹿角雉尾,身披兽皮,腰系花草条;女子头顶发花将山花插在鬓角,身披梅鹿花豹皮,项系狐尾,手执五彩缤纷的花杆,舞起来象鸡又象凤,象云又似雾,真有风驰雷鸣、驱邪除恶之感觉。后来随着纸的广泛使用,人们用麻和麻纸夹杂树枝花藤把竹条扎成花杆。
今天的花杆,最基本的扎法是用彩绳把几根竹条扎在一起,再用彩纸或花缎剪条形装饰成五颜六色的花杆。长约三米,一端紧扎,另一端分开。演员服饰较前有明显不同,女演员首饰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服饰光彩绚丽,鲜艳夺目。男演员头戴相公帽,身穿龙缎秀衣衫,清秀动人,大家手执花杆,载歌载舞。
花杆的表演最早为五人一组,花杆用四根竹条做成,表演时需一男演员手持花杆一端,站在中央,其余四个女演员各持花杆另一端站在四方,她们一手拿花杆,一手掌红灯,扭着秧歌步,开始唱着不同内容的秧歌,有序的步伐,和曲伴唱,锣鼓等乐器配合,唱得山欢水笑,真是美妙极了。这种基本的表演形式,有着很深的寓意。中间的代表中央,四周的四个代表四个方位,有道是:“五方五地驱邪魔,东南西北一扫光。花杆舞曲多悠扬,当地人们保安康。”唱词多包涵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孝老爱亲等内容,悦耳的歌曲,动人的腔调,轻盈的舞姿,丰富和影响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
跑花杆曲名较多,其中较为有名的为《八卦太极》、《十采花》、《十二名臣》、《十二月花》、《十盏灯》等。
三、传承及发展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花杆社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随着演出的需要,花杆的表演也由原来的单一形式演变为多种形式,人数由原来的五人演变成七人、九人,表演形式也由原来的一组发展为现在的两组、四组和多组不等,根据需要再变化。人数的变化只是扎花杆时在竹条的数量上体现。例如九人演出的,由中间的男演员控制花杆把柄,其余八方的八个女演员手持花杆稍头,列开雁阵,代表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方位,摆开八卦阵势,按照事先排好的曲目,进行表演。
多年来,跑花杆社火是红河一带春节期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们组建了不同规模的花杆队,他们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农闲时,大家聚集在农家小院,切磋演技,翩翩起舞,正因为如此,才使跑花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提高。即优化了民风,又强健了人们的身体。每年春节、春台会、特定时期,当地不同村庄的人们,为了花杆表演欢聚一堂,传承和弘扬着这种传统的地方文化。
近年来,红河乡花杆社火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名录,加以继承发展。跑花杆人数也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在陇南市第七届运动会闭幕式上,120余花杆社火演员参加了此次大型表演,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地人们也对花杆舞技表演和剧情进行了创新,丰富了许多精彩的节目,使这项古老的技艺人们的生活中大放光芒。
一腔一调道百态,一鼓一板唱兴衰。这种古老的花杆技艺,犹如巍巍天台山连绵不绝,悠悠秦皇湖亘古不息。今天,它们向人们述说着悠久的岁月,放射着人文的光辉,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