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陈氏“泥鳅肚”杆秤(岳阳市)
2018-06-09 11:46
杆秤是我国最古老且沿用至今的衡量工具,相传春秋中晚期,楚国已有小型衡器,名叫木衡。是根据杠杆原理制作而成,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行为,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陈氏“泥鳅肚”杆秤传承至今已有七代,前六代为祖传,第七代为师传。
因陈家制作的杆秤脊扁肚圆,活似田间泥鳅故得名“泥鳅肚”杆秤。陈氏“泥鳅肚”杆秤融合了岳阳“老鼠尾”杆秤和益阳“鳝鱼脊”杆秤的优点,具有材质考究、篆刻隽秀、工艺独特、结构简单、携带方便、计量精准且不失灵敏度。当时,各种交易基本都使用这种度量工具,“不识秤花,难以当家。”的俗话也更为广泛流传。
陈氏“泥鳅肚”杆秤品种繁多,大到200公斤的抬秤,小到能称以克为单位的戥子秤。
先做人,再做秤。制秤之始,要心正才能秤准。正是陈氏的这种职业操守使得陈氏“泥鳅肚”杆秤享誉华容及周边地区。
目前,杆秤正逐步被电子秤所替代,只有个体菜农、菜贩还在使用传统的木杆秤。制作杆称投入精力大,日产量低,年青人无意学习这门技艺,基本濒临失传。
陈氏“泥鳅肚”杆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