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康县唢呐(陇南市)(市级)
2018-06-09 11:26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之滨。境内历史悠久,4000年前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息繁衍。勤劳智慧的康县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作了非常独特的乐声——唢呐。
唢呐这一乐器又称“锁奈”“苏尔奈”,属吹奏乐器,也叫簧管乐器,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为波斯称谓的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沿袭改制,造型不一,管口有铁制、铜制、木制三种,管身为木制,常见的有八孔,声音宏厚刚健,典雅纯正,有长短大小之别,小的俗称“嘀呐子”,是管乐器中的主要乐器。旧时官府举行盛大兴典,官员出行仪仗都要吹唢呐奏乐,民间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及其它场合。
唢呐在康县有悠久的吹奏历史,早在明代境内就有了唢呐吹奏,康北的唢呐吹奏是由庆阳传入,而康县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陕西、川北传入,因而,康县境内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调,其中尤为康县豆坪乡的唢呐吹奏声音宏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点浓郁而成为康县唢呐的代表。康县豆坪唢呐吹奏形式有单吹,合奏等多种形式,合奏时可伴以司鼓、铜钹、锣、碰铃、大鼓等打击乐器效果更佳,打击乐与唢呐的完美结合可以使吹奏场面宏烈、壮观,有利于表演曲调的内涵,增加感染力。豆坪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有一百多个,表现欢乐喜庆场面的曲调如《大门开》、《开财门》、《八仙上寿》、《全家福》等,使人听了顿感神情爽快,气氛热烈。在悲苦的场面上选择哀婉、伤悲的曲调,如《哭长城》、《哭五更》、《吊孝》等,使人听了如哭如诉,肝肠寸断。
唢呐技巧性强,主要在于掌握换气、吸气,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声不断,可连吹几十个曲调。以往康县豆坪唢呐,红白喜事都请艺人吹奏,而且经排练再加工,时有搬上舞台演奏。由于康县唢呐分布广泛,在康县境内各乡镇村庄都有唢呐吹奏的习俗。
现在康县境内21个乡镇有唢呐吹奏艺人,常年参与吹奏活动的艺人大约有28人。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有:陈世元、柏凤岐、李万年、何成子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