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七月官神(兰州市)传承人:王希光
2018-06-09 10:15
个人简历
王希光,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56年在金崖乡完全小学读书,1958年在榆中县第二中学读书;1985年至今在金崖镇文化站工作。擅长民间音乐及民间器乐表演,创作了大量的快板、农村歌曲、新编故事;长于组织和参与农村群众文艺表演活动。
传承谱系
“七月官神”是兰州榆中地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文化空间。其活动的7个乡镇的36个村社里,均有“社头”,又叫“会长”。“会长”既是组织者又是传承者,仅金崖镇就有60多人。目前在世的“老社头”是金崖镇金崖村年过80岁的金福祺老人。“社头”一般从旗童开始,到侍从、扎水、帐房、神头、管家,最后才能“出师”,升为“祭(音zhai)头”。其中各种规矩、礼仪、技艺均为师徒相传。师傅给徒弟穿“百家衣”,即意味正式收为徒弟,表示该村的“社头”有了继承者,延续下传。目前, “七月官神”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为金崖镇文化站站长王希光,为“七月官神”的第四代传人。
个人技艺传承历史与现状
“七月官神”的技艺传承历史源于明初“靖难之变”,是由明肃王朱楧为防备明成祖朱棣削弱自己的势力而进行练兵演习举行的活动,至今已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
明代燕王朱棣搞政变,称建文帝后,即施行“削藩”(《明史.诸王传》卷2),肃王朱楧怕削弱自己的势力,即组织护卫军在苑川河下游操戈练武,扩展实力,以为防范,将操练兵戈之实战演习改头换面,把操练的兵将化装成农民模样,又发动了一批农民参与其中,并在兰州附近的永登、永靖、景泰等地,招来一些跳神舞蹈和有武艺的“师公”,由官方出面主持,设计导演出一出抬着泥塑的“白马爷”、“八蜡爷”、“九龙爷”、“金龙爷”、“清水龙王爷”、“洪水龙王爷”等八尊神像的群祭活动,以买子堡(后改为来紫堡)为中界,上至过店子(苑川河北岸)、齐家坪(苑川河南岸)、下至火家店(苑川河北岸)等村庄,分为上、下两个”神社”,一天经过一个村庄,依次进行“跳神”活动。
解放后,各地庙宇损坏严重,庙会活动停止。1980年庙会活动逐步恢复,各村的庙宇均修缮或重建,目前,整个活动已具规模。
2007年兰州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上,榆中县金崖镇文化站组织了完整的“七月官神”表演队,参加了“欢乐榆中”大型广场民间文艺演展活动。
2008年榆中县迎春文艺汇演中,“七月官神”的表演内容之一——梢子舞和流星火锤,在县城参加了演出。
技艺特征
榆中“七月官神”经过发展和传承,现在已经赋予了新的形式。玩神变异为群众性的庆丰收活动。通过敬神、巫师舞鼓、表演节目等以外,演变为百姓农闲时的聚会、商贸、游艺的综合性活动。
1、历史性特征:榆中“七月官神”在起源之初,无论是诞生于“官家”还是由“官家册封”,均充分显示出它的历史特点,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因为这种特征是在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构成,从而使这种民俗信仰受当时思潮的影响。那时侯,“神会”显然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尽管它是以百姓参与的形式出现的,但它所寄托的“愿心”是带有政治性的,在老百姓“风调雨顺”的朴素愿望中植入了政治的色彩,其习俗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佐证了源于“官神”的可信性,由此所释放出的历史信息也是真实无疑的。
2、地方性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榆中“七月官神”因和兰州紧紧接壤,是省会城市的东大门。自然资源比较优越,构成了独特的民俗地域,无论是“操兵演练”护卫政权、还是“物资供给”,均十分便捷,与当时甘肃的政治中心兰州形成了一个同心圆,受到地域的政治、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从“官家”所办到当地百姓通过“神会”活动而融入了游艺、土特产贸易、相亲、人际交流等新的文化形式,使得这项民俗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
3、传承性特征: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在文化发展充分的地方,这种传承性往往处于活跃期,也就在继续发展中显示了这种传承性。榆中“七月官神”之所以沿袭至今,是因为此项民俗活动的地域是榆中县境内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区,在苑川河沿岸,来紫堡乡的明长城遗址、金崖镇的周氏家祠及建于光绪13年的关圣庙和夏官营镇的西秦国都勇士城,都彰显着历史文化的含量。所以,才将这种民俗活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4、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互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它同时又与历史性、地方性特征有千丝万缕联系,标志了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变异性是移风易俗最可运用的特征。榆中“七月官神”在最初 “官办”的单纯政治目的到民间传承演绎的“祈福降祥”、“庆祝丰收”的变化,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七月官神”既是藏文化(藏式叩头)、蒙文化(鞑靼舞)和汉文化的和谐融合,又是社会民俗(乡镇村里的传承关系)、信仰民俗(神的信仰)、游艺民俗(口头文艺)、经济民俗(生产、交易、消费生活习俗)的完整体现。
个人成就
1、金崖镇文化站长王希光配合普查人员进行详细调查,造册登记,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人及庆典仪式的音像和文字档案。
2、利用文化站黑板进行阵地宣传工作,破除迷信思想,使当地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 “七月神会”。
3、走村串户,团结苑川河流域及其相关乡镇的“七月官神” 神会会长、副会长,由金崖镇文化中心牵头,组织成立了“榆中七月神会研究会”。
4、邀请市县专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讨。
5、引导、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融入“七月官神”庙会的庆典仪式之中。
主要代表作品
“七月官神”传统庙会每年七月初十开始至八月初十结束,为期一月,届时,八抬大轿抬着“白马爷”、“八蜡爷”,由“师公子”穿百家衣、执扇鼓、钺斧在“神庙”间来往表演、舞蹈念经,有曳神、鞑靼神等多种形式,夜间向神像祟祝。其间,唱兰州鼓子、榆中小曲子,表演杂耍“流星水锤”、“流星火锤”、“小洪拳”及皮影戏。现代表演有秧歌、秦腔、彩旗队、仪仗队,有接有送,规模盛大,是榆中县参与群众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一项民间文化空间活动。活动范围包括苑川河两岸的夏官营镇、金崖镇、来紫堡镇、清水乡以及苑川河南岸的连搭乡、定远镇、城关镇七乡镇的36个村社。
“七月官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村落生命当中,成为整个村落机体的组成部分,并且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逐渐延伸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社会起到一种整合作用,利用这种集体活动来促进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整体优势,延伸、拓展了“官神”最初单纯的“权利争夺”的政治含义。目前,乡镇、村社就成为该项活动的组织者,旨在推动社会的安定、弓I进商贸交流、开拓旅游市场等新时代的政治目标。另外,人们在迎神的仪式中加入了有很多妇女组织的“秧歌队”、“竹版舞”和“红歌演唱会”等,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体现出农民在积极营造和构建自身发展及健康生存的文化空间。
2007年兰州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上,榆中县金崖镇组织了完整的“七月官神”表演队,参加了“欢乐榆中”大型广场民间文艺演展活动,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8年榆中县迎春文艺汇演中,“七月官神”的表演内容之一——梢子舞和流星火锤,在县城参加了演出,获得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