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个人简历

王小弟,又名王锡君,甘肃兰州市人,现年40岁,我市农民艺术家。现任甘肃省诗书画联谊会会员。陇艺书画院主任。从事雕刻葫芦20余年,80年代在我市,西北师大,文化老师门下学习中国画,其后在兰州市群众艺术馆任名益馆员。

我省市电台新闻谋体多次报到,在我市工艺界又很大的影响。

传承谱系

兰州王氏三代刻葫芦,第一代王德山(1901—1992),在60年代曾在我市工艺美术工厂长作。是我省著名雕刻大师。1976荣获全国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在1978年,荣幸接受我国前任主席华国锋同志接见,在这之后,他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把这技艺传授予兄弟省市,他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有《雄纠纠,气昂昂》《刘胡兰》等。

第二代,其父,王玉信已故,他在父亲基础上,把兰州刻葫芦这一民族技艺有了长足发展,技法与针法上有所创新,他打破单针,多针繁蜜构图,大胆地流白,主重主题少点景,多流白,大空大白为自然。他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在花甲之年才传受予后人,他主张刻葫芦是一门手艺不是用来挣钱的工具,如果为挣钱而刻,你也就没有超人的技艺。

个人技艺传承历史与现状

第三代王小弟,又名,王锡君,生于1968年,在祖夫辈的耳皱目染,和他的自身感悟下,他吸取前者之优,在雕刻技艺上,借鉴中国大写意的技法,大胆地利用刻、磨、刮、砂等手法,把中国大写意发挥的水墨淋离,一大批写意作品创世,如《赤壁怀古》、《钟魁护福》、《十八罗汉》等走进甘肃采访团,于2004年7月他把这技艺向全国

21家新闻媒体给予展示,还把这技艺传授给于国外学子,连续三年,在省市领导带领下,赴深圳参加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为甘肃工艺界增光添彩,不少作品被国内外人士收藏“人生是大自然赋予它去雕琢的宝石”,他把这句话是对自己最好的诠释。

观其现状,诸多世家们大都把自己关在家中,这样会出现艺术断层,刻葫芦是民族的不是哪一家的,如果先者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今天的这样的技艺吗?历史人们把传承放在有自智、有天赋的人身上,但不已为然,我认为把这传承应该放在社会上爱这门艺术的人身上,作为扶残救孤,我想传承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孤残儿童身上,让他们于常人一样有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这也是我最大的人生希望。

技艺特征

技艺:依势作画,淳朴自然,葫芦因为千姿百态之美。

立意:引古论今,吟诗作画,诗词歌赋,以中国古典文学及吉祥图案为主。

扣底:上重下轻,形成中轴及水平与自然相仿。

色彩:出于自然,色似黄玉,包括处理后的胚胎。

图案:凹凸分明,刚健神逸,要有前后之分,主次分明。

封存:干燥、放潮,通风避光,不易久展,阳光有上色之害,封存尚好,可存百年之久。

雕刻工具:园规2把(划线规、铁规)

刻刀:3—5把,大、中、小及半圆马蹄三角等。

刻针:3把,大、中、小。

磨石:2把,粗细。

墨:一块,松烟墨为尚。

水盅:一个,软尺一把。

放大镜一把,便于观看雕后细微之处。

个人成就

2004年,参加兰州首届农民艺术节,被授予“农民艺术家”称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其感悟和灵感触类旁通,虽学广泛,但他挚爱和追求芦和书画艺术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其后在葫芦雕刻上有长足的进步,、使民族的这一技艺有长足的发展。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为社会培养出一些有这门艺术的人才,能让孤残儿童立足于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主要代表作品

2004年7月,参加兰州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一等奖,并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

2004年11月,参加兰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民族民间艺术节,作品《千字文》获奖。

2005年7月,应邀参加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05年2月,参加兰州市人民政府举办“金鸡报春”第三届文化届文化庙会。作品被收藏。

2006年5月,代表甘肃参加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07年5月,代表甘肃参加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07年在甘肃天水参加中国(天水)伏羲文化节陇右非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2007年11月,参加甘肃省第二届百花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百鸟朝凤”获奖。

2007年8月,奥运城市行——走进兰州,举办成功,作品《中国冠军》被奥组委收藏。

2007年5月,参加在兰州市金城关举办的中国(兰州)非文化遗产成果展。

2008年5月,参加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上一篇:【传统技艺】窑街黑陶制作技艺(兰州市)传承人:尚天明

下一篇:【民间音乐】七月官神(兰州市)传承人:王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