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个人简历

丁永明,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53年在上庄乡完全小学读书,1960年在榆中县第二中学读书,后一直务农。擅长舞蹈表演及竹笛伴奏、道具制作,是每年该舞蹈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为马唧山原生态秧歌的第四代传人。

传承谱系

马啣山原生态秧歌主要在沿马唧山麓一带有80多个村落里传承。从兰州市出发到榆中县城30公里,从榆中县城向南兴隆山方向1 0公里即到了马唧山麓的马坡乡,向西为银山乡,向东为新营乡。马唧山原生态秧歌起源于明代,发展完善于清代,民国期间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现在传承以村落为主。

个人技艺传承历史与现状

马唧山原生态秧歌均由20岁左右的男青年装扮,一般的表演队伍由20—60人组成不等,表演队伍里装扮姑娘和妖婆。姑娘头戴假发套,吊一个独辫,身穿红绸袄,黑马夹,腰系彩裙,足穿绣鞋,左手持彩灯,右手持舞扇。妖婆身穿大花袄,系围裙,灯笼裤,左臂挽一个柳条筐篮,右手持棒捶,意为男人生殖器,暗指表演者为男性,象征生命的图腾,扮演者年龄稍大一些。

马唧山原生态秧歌主要分为“过街”(意为行进表演)和“跑场’’两部分,“过街”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仪仗队、生产活动、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动作轻巧沉稳,柔美大方。

从2001年开始,马唧山原生态秧歌每年都要在农历正月十五赴县城进行献演活动。

技艺特征

1、马唧山原生态秧歌是一种社火秧歌,主要特征是男扮女装;

2、马唧山原生态秧歌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竹笛等;表演形式是边舞边唱,演唱内容丰富,声情并茂,唱腔抑扬顿挫;唱曲内容有喜怒哀乐,是一部宏厚的民间音乐史诗,更是农民群众喜庆丰收的风采展现。

3、马唧山原生态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体现了马唧山原生态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4、现存的舞蹈无固定情节,以抒情见长。

5、马唧山原生态秧歌从传唱的曲目与表演的风格和形式来看,具有体轻、气提、腿沉、含胸、腰柔、肩活、腕灵、抱臂、眼有神等艺术特点,对研究马唧山麓民间的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6、马唧山原生态秧歌地处兰州境内海拔最高山脉,民风淳朴,秧歌的道具、角色、唱腔、表演风格均保持了明清时期柔美的原生态特点,至今古风犹存。

个人成就

丁永明擅长该舞蹈表的道具制作与曲目整理:

假发辫:用黑丝帕作一个头套,用妇女剪下的头发续一个长长的假发辫,上缀一朵红绸花,辫稍扎红毛线的蝴蝶结。戴在头上如生成的一般。

妖婆头套:用黑丝帕做一个头套用妇女长发挽一个发髻,载在头上如老太太一样。

彩灯:用木板做一个底座,用六根竹子穿底座扎成六角再糊上白纸,用彩色画上花卉及人物,书写风调雨顺等字样,白天为装饰,晚上点上蜡烛用以照明。

传唱曲目:丁永明搜集整理民间手抄本,互相传唱:《十柱香》、《十劝人心》、《织手巾》等。

主要代表作品

秧歌表演是随着太平鼓的节奏起舞,主要舞步是什字步,撒金钱,鸽子翻身,边走边唱,边唱边舞,以唱为主,唱舞结合;演唱的曲目主要有《鸦片烟》、《十劝人心》、《姐儿怀胎》、《孟姜女哭长城》、《织手巾》《绣荷包》、《倒板江》、《出闺花》等50多种曲牌,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伴着锣鼓舞步倾诉着民间的喜怒哀乐;表演的队形和整个社火队一齐进行;忽而双龙出水,忽而二龙戏珠,彩灯彩扇伴着夜晚的月亮和彩灯如蝴蝶翩翩翻飞,好看且动听。


上一篇:【民间舞蹈】西固军傩(兰州市)传承人:陈尚德

下一篇:【传统美术】兰州剪纸(兰州市)传承人:龙瑞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