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打倡(岳阳市)
2018-06-08 16:36
打倡是古代汨罗民间一种节奏较快,粗朴、活拨的巫舞,多用于祭祀。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记载屈原创作《九歌》的经过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若素,愁思沸郁,出见俗人之礼,歌舞以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凤谏。”可见屈原对这种“歌乐鼓舞”已熟之在心,化之为血,非偶尔观之而得。由此推算,打倡这种巫舞最迟在两千二、三百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打倡冠以灵官之名却是宋微宗(1100—1125年)以后的事。由于民间道教活动的增多,打倡这种巫舞,就不象以前那么纯了,逐渐增加了一些道教佛教的成份,特别是到了元末明初,道教徒李真人把这些成份固定下来,并加以一定的扩充。但是,打倡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仍以巫的成份为主,一直沿袭到现在。
打倡一般在夜晚进行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神明驱邪除灾,保佑社稷安宁,六畜兴旺,反映了人名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打倡的处师身着红色衣裤,腰系红布带,头戴红风帽,脚穿草鞋,右手持师刀,左手握牛角。红色乃吉祥、正义之象征;师刀、牛角是象征武器、军号和造气氛的道具。供卓上立阴师、阳神牌位,桌上摆有香炉、酒、茶、香水、清油灯盏、肉和筷子,桌下放置一只“神坛”。供桌前面插有五方旗;东插三面青色旗(绿色),西插三面红色旗,南插三面白色旗,北插三面黑色旗,中插三面黄色旗,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神。每方旗下供有五口小碗。
打倡共分请神、启师、立坛、招兵、接兵、团倡、扫坛、缠坛、开光、亮相十段进行。
打倡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步子跨度不大,脚步多为虚步骑马桩,有南方丑角味。手势讲究阴出阳归(左阴右阳,左阳右阴)。刀师在表演中始终不离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法力的象征。二是敲打节奏。吹牛角象征集合队伍,发起冲锋,造成一种威慑声势;每跳一个程序都要吹牛角绕场一周。跳完一个程序后作对角交换。
打倡的音乐属微调试,旋律简单,变化小,上下句结构,增加唱词时就在本乐句中扩张。演唱多运用颤、滑音,有时还带口语味。歌和舞的配合是紧打慢唱,演唱者还发出“欧欧!”的喊声,每段表演结束后,场外还配以急促的大锣大鼓声。
总之,在打倡的过程中,表演者运用明暗、动静、快慢、强弱、缓急、虚实、悲喜等对比、夸张和象征的手法,造成一种神秘、紧张、恐怖、奇特的气氛和场景,用近似玩笑的对方式进行一项颇为神圣的祭祀活动。
2010年6月,打倡被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