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民歌在中华民歌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长久以来,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在苏北鲁南历代相沿,久盛不衰。17至19世纪,郯城民歌达到极盛时期。当时不仅农村群众喜爱演唱,而且城镇居民,文人学士,民间艺人,无不喜爱唱它。在郯城,民歌俗称“姐儿妞”。而演唱内容最丰富,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郯城东北部马陵山一带的农民群众。群众中曾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要听姐儿妞,一溜山根到泉头。”这里的群众为啥爱唱,究其原因,是生活所迫。他(她)们因战乱或灾荒,生计无着落,便纷纷外出乞讨,但难以启口讨要,便用民歌小调“唱门子”,代替呼叫的讨饭方法,这样施主愿意施舍,比呼婶子喊大娘的方法既省力又要得多。开始多是姑娘、媳妇“唱门子”,后来有人手执金钱板,打着节拍唱。因此可以说,郯城民歌是郯城贫苦人民的一种劳动创造。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郯城民歌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创新。创作者不单是民间艺人,一些文人学士也纷纷咏词弹唱。这就使得郯城民歌不仅通俗感人,更多歌词高雅隽永。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和大众化文娱活动的普及,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姐儿妞》这种民间系列小曲便逐渐淡出当地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被人们传唱了。目前,会唱这种小曲的群众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且为数很少,平时也无人传唱,亟待发掘抢救。

上一篇:【传统技艺】沂南县传统家谱制作技艺(临沂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蒙阴县酱菜制作技艺(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