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名人入史,官吏入志,百姓入谱。一本家谱,承宗列代,饱含了家族延续的真情。族规族训,也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但时代变迁,宗族的观念逐渐淡薄,家谱更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刘玉平的高祖是家谱坊的雕板工,掌握了制作家谱的全套工艺。他们家族世代传承,是远近闻名的“谱师”,这门手艺传到他已经是第五代。
    “从识字起,我就学着读祖林谱碑上的文字,字认不全,我父亲就跟我讲。”刘玉平对于家谱制作的兴趣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1989年,他开办沂南县华文打字社,开启了传统家谱制作技艺的传承。     2003年,刘玉平成立沂南县氏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职业从事传统家谱研究、收藏和制作。2007年,又重建了崇文堂家谱坊作为家谱展馆。二十多年来,先后为100多姓氏编修家谱280余部。2016年,刘玉平所传承的传统家谱制作技艺入选我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明节前的忙碌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许多家族都赶在清明祭祀前完成自家的修谱、续谱工作。虽然手头的活忙起来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但刘玉平从心底感到高兴:“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续修家谱,这说明人们开始认识到家谱的必要性。”
     除了制作家谱,刘玉平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收集各家族祖林谱碑的拓片,一个是收集更多的老家谱。他希望通过收集这两类“家谱”,能够更多地保留下正在纸碎卷残的家谱。“对先祖有个交代。”刘玉平说。
    在崇文斋的二楼,刘玉平复印、购买了8000余册各类家谱,为一些濒危的家谱找到了暂时安定的“家”。如今,这些保存下来的家谱已免费向社会开放,供人们参观学习。
    家谱制作,50多岁的刘玉平觉得自己还可以干几年。入选我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后,刘玉平将自己的徒弟刘斯珍列为后备传承人。刘玉平说,“传统家谱体例独特,制作起来费工费时。培养新人周期很长,而且光靠这门手艺也不一定能养家糊口,传承还是个问题。”
    家谱中不只有家史,更有国史
    在刘玉平所收藏的一部沂南县张家营张氏家谱中,所记载的张氏先祖的生平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张氏家谱《张氏神道碑铭》中记载:“会圣驾出征而奉旨防倭,以是遣戍莒所,坐落于斯……于洪武二十五年……”。根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先祖张胜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因屯兵在此而迁移到这个地方,屯兵的目的是抗击倭寇。比起戚继光从明嘉靖二十三年开始在山东抗倭,要早了150余年。
    沂南县城所在地是界湖街道,对于界湖这一地名的来由向来是众说纷纭,刘玉平依据张家营张氏家谱解决了这一问题。张氏家谱中记载,“沂河而西有军家湖,方三十六顷。四至有界碑,盖吾牧马场也。”“有湖有界,后来地名由此演化成了‘界湖’。”刘玉平解释说。
     “家谱一般都记载着家族支派分布、族人迁徙、先世源流、世系传承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民族、宗教、民俗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史证价值,也是地方史志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玉平说。
    “家规”“祖训”社会教化润物无声
    经手编修过这么多家谱,让刘玉平触动最多的是来自于家谱里的祖训和故事。“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择傅延师,劬劳念切”“富勿自骄,贫勿自贱”……在刘玉平看来,家谱里记载的祖训——敦孝悌、睦宗族、赏勤俭、崇礼让,还有那些先辈人物的故事起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勤勉、淳朴、善良是家谱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绵延不息,构成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一。家谱里的这种善,值得好好传承下去。”刘玉平说。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育济多年来一直关注编修家谱这一问题。在他看来,民间常有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就刻印在家谱中,正是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法则之一。“更重要的是,家谱中的‘家规’、‘祖训’,由于附着有浓烈的血缘和亲情,往往又能在社会的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切实的作用。”王育济认为,“积极推动传统家谱的整理和当代家谱的编修,充分发挥家谱在凝聚基层社会中的作用,应该会产生‘久久见功’的实效。”

上一篇:【传统美术】挑花(沂蒙挑花)(临沂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郯城县山东民歌(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