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砂罐技艺传至今日,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北湖区鲁塘镇上鲁塘村的何善平,正是这项古老技艺的忠实传承人 。何善平的“砂罐烧制技艺”如今,已被列入“郴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26日早上凌晨四点半,当记者走进何善平的砂罐厂时,在朦胧的夜色下,只见他正在忙着准备开炉烧制砂罐。五点准,砂罐作坊的炉窑火点起来了。何善平将晒干的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巨大的铁盖子移来盖上。烧制砂罐时需要1000度以上的高温,炉火熊熊燃烧时,红色的火苗蹿了出来 ,呼呼作响,几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炉火的高温。

  何善平告诉记者:“ 今天所有烧的货都是别人定制的,客户半个月前就下了订单给我。桂阳的飞仙、荷叶,临武沙田这些地方都要些货。”

  约1小时后,何善平熟练地打开炉火盖 ,他和儿子何海江用长钳把烧红的砂罐趁热挟出 ,放入一个冷却地窖 ,盖上盖子 ,用木屑、泥土密封冷却后 ,一件件美观实用的砂罐产品就完全做成了

  看着自己的宝贝一个个出炉,何善平一边擦着满脸大汗,一边高兴地说:“今天这一天差不多要烧40炉,每炉大的5个,小的10个,一天最少也要烧个4、500个。”

据何善平介绍,砂罐的烧制属传统手工制作,实行土法生产,小小的砂罐看似简单,可是制作工序还是有点复杂,分为取土 、粉碎 、筛料、配料 、制作 、晒干、焙烧等3个阶段、36道工序、72道手脚。何善平装的炳任其摇晃就是不断,一团团泥巴在他的手上瞬间就变成一个工艺品。

  “装柄这个技术各有各的风格,每个人装的都不一样,这里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技术就在这里。”何善平得意地说。

  今年47岁的何善平,从小就师从父辈们学习,1998年正式接受家里的这份产业。但由于制作砂罐很辛苦却赚不到钱 ,家人也纷纷反对他从事这个事了。

  何善平擅长电工、焊工、钳工等技术活儿,他还有矿上井下管理才能,曾经在鲁塘矿区的矿里当过多年的副矿长。今年2月份,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一个铅锌矿高薪聘请他去当副矿长,都被他委婉拒绝了。“凭我的手艺,做什么都比这个有钱。说实话,做这一行是最没钱的,也是最没前途的。但是现在整个鲁塘,年青点的会做的就剩下我了,不管怎么样,我也要做下去。”

  何善平说,如今随着各种塑料、铝制品的出现,人们对砂罐的需求越来越少,砂罐这一曾经重要的生活器物,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加之烧柴、烧煤的炊火形式也越来越少,更是让这一传统手艺面临尴尬和消逝的局面。因为赚不到钱 ,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学了,曾经学过的许多村民也改行了。

  “何师傅,这个事这么辛苦,你为什么还坚持做了?”记者问道。

  “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你不做,他不做,不是会灭绝。再说,现在政府对非物资文化蛮重视 。我打算慢慢地把徒弟带出来,也好传承下去。”何善平达道。

  面对现状,何善平显得一脸无奈。当问及其今后的打算时,何善平告诉记者,砂锅是他生活的一切。“我想把这砂鼎、砂罐发展起来,重新再建一个厂房,带几个徒弟,把砂罐这门手艺传过去,让下一代还能再有砂罐用。”

  风雨过后见彩虹。何善平多年的坚守与耕耘,也逐渐影响到了儿子何海江这一代人。“我们作为年青一代的80年后来说,还是喜欢到外面闯荡,去自己打拼一下。作为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还是想回来搞这份事业,自己接手后,把手艺传承下去。”


上一篇:【传统技艺】草鞋编织技艺(湖南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沙罐烧制技艺(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