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怀化市中方镇曾经的“蓑衣匠”周远根,已经76岁了,住在镇上儿子家中,门前一溜漂亮的小松树。他身形瘦弱,佝偻着腰,在儿子的木工案前凝神查看着什么,被儿媳拉了两下袖子,才回转身来望着我们,脸上带着骤然回到现实世界的茫然表情。去年的一场中风勉强痊愈,却让他双手颤抖,听力下降到需要他人凑近耳边大吼,方能听到一丝声音。

整洁明亮的新家里,找不到任何与蓑衣相关的东西。他指指外面,说:“工具都在老家。”

老家在栗山村一个叫羊角落的地方,经过宋背溪小水库。路不好走,四里地碎石路到头后,还得爬山。山上零星生长着几棵棕树,树干包裹着一层严密的棕皮(叶鞘纤维),若没有人去剥,它是不会自行脱落的。棕木材质疏松,派不上什么用场,唯有叶子和棕皮大有可为。

周远根的亲戚潘承家,一手做握刀状,指向棕树,示范着说:“我们那时候砍棕皮,先横砍一刀,再竖砍一刀,两只手一掰,整张皮就能扯下来。”

一棵棕树平均每月只长出一片棕皮,一年12片,每年5月和10月各采剥一次。

山腰上,是周远根儿子从前的家,背靠着一堵山崖,因为滑坡严重,屋后被埋了大半,变成了危房,房前也拦了绳索,阻止他人进入。周远根恋恋地望了几眼,告诉我,那是他当年亲手建的。他自己的家在山顶,二层木屋,同样人去楼空。堂屋里,坑洼的泥地上,早已布满了茸茸青苔。

周远根突然来了精神,他兴致勃勃从另一间屋子里搬来工具,堆在堂屋的一张竹床上;又抱来好几张棕皮,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我细细打量着制好的一件蓑衣成品,上下两件拼接而成,上半截如短披风,两肩棕毛高高翘起,像鸟的翼翅;下半身则是简单平整的一大块垂下来。整件蓑衣看上去极是扁平,仅遮挡住了身体后部,前面空空。原来,它是专为在田中弯腰劳作的人设计的。

但这种最简单的款式,恰恰具备了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上衣下裳(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上装是披在肩上的“蓑衣披”,圆领,两肩伸展——我们后来看到的古装戏中,王公贵胄所穿的“披肩”正是继承了这种形式。下装既可以是围腰短裙,也可以如这件稻田专用服,仅围在身后,整体形式一如“裳”的前身。


上一篇:【传统技艺】蓑衣制作技艺(湖南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木锁制作技艺(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