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滴泪亭(名胜古迹传说)(兰州市)
2018-06-07 15:46
在兴隆山西峰——栖云山脚下,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六角亭,人们称它“滴泪亭”。
这个亭子所处的地势环境十分奇特。一道深而狭窄的涧谷上架着一座拱形木桥,六角亭就盖在木桥中间,悬空而立,通连两岸,其情状活像中式对襟褂子上系联两襟的一枚纽扣。亭子两边,是一堵高耸的石壁,壁面光滑,像刀削一般,倾斜匍出,遮盖了亭子的半边,就像一个女郎撑起的阳伞遮住了半个头脸一样,从而使这亭子越发显得幽雅。崖壁顶长满茂密的草藤,枝蔓垂下来,触向亭子顶脊;崖壁上渗出的泉水顺这些草藤滴落在琉璃瓦上,又顺瓦槽沟滴落下去,滴滴嗒嗒,淋漓尽致,犹如给亭子四周挂起了水晶帘子;又像是一个伤透心的人的流不干的眼泪。
这亭子即名“滴泪亭”,人们都认为是早年这亭子的建造者像景取意,才给它起了这个满含悲伤的名子,可哪里晓得这“滴泪亭”名称的来历却出在一个流传的故事中。
相传,为兴建兴隆山而树立过功勋的道士悟元子,其真实姓名叫刘一民,在清朝光绪年间考取进士,在朝供职。刘一民生来禀性刚正,是一条宁折不弯的汉子。他看到清政府软弱无能,外国洋人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兽行,心中十分愤慨;又看到贪官污吏把持朝政,卖国求荣,更是怒火中烧。于是,他给皇上呈疏,奏请皇帝铲除奸佞,重整朝纲,富国强兵,收复主权。可是那时朝政大权掌握在慈溪太后手中,连皇帝都受她折磨,哪里能听得进他的忠言。一次,他又启奏,皇帝一怒之下撕毁奏折,就要办他的罪。那些奸佞之徒本来就把他恨的咬牙切齿,想加害于他只是无隙可乘;今见皇帝恼怒,便一齐往他身上泼污水。要不是他素来清正廉明,临危有多人求情,差点被杀头了;最后,以革职为民了事。那些奸佞还不就此罢休,又派人暗中盯梢,罗织罪名,恨不得置他于死地而快心。
刘一民见他报国安民的大志得不到施展,且落得如此下场,自己性命难保不说,还连累家族,祸及儿女。他左思右想,觉得走投无路,便横下一条心,隐姓埋名,避入空山了。
刘一民踪萍浪迹漂泊了数年,来到兴隆山;见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就定居下来。刘一民是个有志之士,不但才高,而且精通医道。他见报国无门,就想把平生所学技艺奉献给世人,作个李时珍一类的人物。于是,他聚精会神,潜心编写医著,不觉过了十多个年头。
再说,刘一民自从上京赶考后,他妻子就再没见到他的面。先时,妻子听到丈夫金榜题名,切切地;盼他衣锦还乡;不久,听说他遭到罢免,又巴望他平安归来,合家团聚。等啊,盼啊,春去秋来,寒至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等不见丈夫归来,又听不到丈夫的音讯。红颜消退了,心血愁干了,一直等了十多个年头。待公婆相继去世后,她套了一架牛车,拉上了一双儿女寻上京来。打听来打听去,总算得到了丈夫的实讯……可偌大一个世界,到哪里去寻找?再高的山隔不断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再远的路,也阻不住妻子要寻夫的意志,她发下誓言:找不见丈夫永不回家!
她把自己悲痛的身世编成歌,一路上唱着,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沿途,人们听到那如泣如诉的歌调,无不感动的流泪;对这孤儿寡母无不同情可怜。每到一处,都有人相助,有给送干粮的,有给送草料的,还有给送衣服针线的。就这样,不知走了多少路程,费了多少艰辛。一年深秋,这辆牛车载着对亲人无限情思的母子三人,顶着塞上风寒,驶进了兰州金城关地界。当她听到兴隆山有个济世救民的道长的音容相貌很像自己的丈夫时,就声称进香,赶着牛车,驶往兴隆山。
她来到山门前,看到牌楼上“洞天福地”几个大字,认出是丈夫的手笔,心头有说不出的高兴,一把拉了儿女就往山上奔。一个小道童上前询问,她说是来寻一个姓刘的道长。小道士并不知道悟元子隐了名姓,便说没有姓刘的道长。妇人指着牌楼题字、庙殿的匾额和楹联问是谁写的,小道士说是悟师父写的,夫人想,管他姓刘姓悟,见了面自会明白,就改口说是找悟师父求医治病的,小道士这才将她母子三人接到厢房,恰好师父上山挖药去了,就只好等候。
妻子进到厢房,一眼瞧见放在书案上的古琴和砚台,一下子扑在书案上大哭起来……
这古琴和砚台是刘一民上京赴考时带走的,她见了,哪有不认得的。那时,她伴丈夫攻读,替丈夫研墨;丈夫一旦抚琴,她每次唱和。这两件物品是他们夫妻恩爱的见证,经过多年离散,蓦然见物,哪有不动情怀的?当下小道士见这来求医妇女的这般光景,很是排解不开,赶忙去寻见师父,将此妇人的举止告诉了他。悟元子不听犹可;一听,那眼泪扑簌簌落个不停,酸甜苦辣一起涌心头,真不知是什么滋味……
当年,妻子为供他读书成才,没日没夜的纺纱织布,辛勤操劳,真可说是情义如山。他满望学业成就后,上报效国家,下答谢妻子……可是,这一切非但没能做到,且连赡养父母、教育儿女的责任也没能尽到……如今,妻子千里寻来,不见嘛,太绝情了;要见嘛,自愧无颜。何况,自己已入空门,立了戒律,何必再蒙生尘念,留恋家室……再说,要编著的医术刚刚进展了一半,就此丢手,岂不前功尽弃……悟元子思虑了多时,最后打定主意:干脆不见好!免得给妻子孩子和自己再添新的悲愁。他对徒弟说:“你回去对她说,这里没有她要寻找的人,打发她走吧!”徒弟看出了师父的隐忧,不好明着相劝,只巧妙地提说了一句:“这妇人老远地来寻你‘治病’,师父还是去见见为好。”悟元子想找个推脱的借口,便装模作样地掐了一会儿指头,说:“这妇人和我命星相剋,我是不能见她的;你就说师父游方去了,不知归期,叫她不必等候。”说完,长出了一口气,无力地靠在一株树身上。
小道士回去,找着师父的话向夫人说了一遍。妇人听后哪里肯信,指着砚台和古琴,一再追问来历,小道士诓骗说是师父的一个道友赠送的,又把师父的体貌特征瞎编了一气:瘦的说成胖的,高的说成矮的。但那妇人只是不走,只好打扫了一间客房,安置了母子三人歇宿。
儿女总是父母的连心肉。悟元子虽说不见,总是割不断的情缘。当晚,候到夜深人静,悟元子悄悄来到儿女们住的客房窗下,用舌尖舔破窗纸,借着星月透进屋内的光亮,隔窗偷看妻子儿女的面容。天明,妻子发现窗纸上有个小洞,近前一看,分明是舔破的。妻子是个有心人,就猜疑起来“是谁呢?该不会是丈夫?”她想了一天,为证实自己猜想,又补好窗纸,并从灶堂里取了些草灰,上灯临睡时,把草灰撒在窗前……第二天,见草灰上深深印着一双脚印,用手拃量了一下,脚印竟和她记忆中的丈夫的脚码大小一模一样;再看窗纸,又破了一个洞,洞口边缘舔过的地方还湿漉漉的……她心想,难道真是丈夫来过?哪又为何避着不见呢?左思右想,总解不开。
这天晚上,刚上了灯,小道士端着一盘银两,走到妇人住处,说:“师父叫把这些银钱交付你,要你回去安排生活,抚养儿女,不必再颠簸了!”接着把师父如何遭谗遇难,如何避祸出家,又如何发奋著书济世救民的前前后后通通告诉了她。妇人听了,才知道丈夫弃家不归和不肯相见的情由,深深为丈夫的气节和不幸所感动,不由痛苦失声。这时门外传来声声叹惜,妻子听出是丈夫的声气无疑,忙推开依在怀里的儿女,奔出门去。门外什么也没有,拐过一座殿墙,见远远的有个人飘然前行,借着月光,她认出来就是丈夫那熟悉的身影,便不顾一切的追去。追了几步,那人影一闪,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再也看不到了。只见脚下横着一道万丈深渊。前无去路,只好寻原路返回。
回到住处,看见小道士送来的银两,回想起进山来遇到的情景,知道丈夫留山的心志不可动摇。要会见丈夫的指望不大了,心里十分痛苦。她怕再纠缠下去,非但见不了丈夫,还要熬愁坏丈夫的身体,便决定忍痛割爱,立刻下山。
夫人收起丈夫给她的盘缠,速速打点了行装,对小道士说:“请师父转告悟道长,他的心思我全明白,他的苦情我更体谅……告诉他,父母已经下世,这双儿女我定会抚养成人,叫他不必牵心,多保重自己……”说着,取出一个彩金釉盒,哭着说:“这釉盒是我们少年定情时,他送给我的信物,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我要走了,就请师父捎给他,见物如见人……”说着已泣不成声了。小道士接过釉盒,正想劝她几句,叫她们天亮再走,可那妇人已经拖上儿女头也不回的下山去了。
妻子驾着牛车缓缓地走,悟元子掩在夜色中默默地尾随着相送,他怕妻子看见,总是拉在车后远远的,一直送到六角亭,这才停下步来,拨开树枝,向山下路上张望。看到妻子掩面哭泣的身影,孩子回头张望的情态,老牛疲惫的腿步和那木车迟滞不前的轮子,他心都碎了。那禁不住的眼泪像泉水一般涌流出来,沾湿了衣襟,沾湿了秋草。石壁也像被感动的哭出声来,渗出成串的泪珠滴溅在亭顶,洒落下来,汇成断肠人的泪水,流进深涧,泄向山峡……
从此以后,这个像泪人似的亭子就被称作“滴泪亭”了。至今,那石壁和亭子还啜啜泣泣的哭个不住,当人们浏览至此,那滴滴嗒嗒的声音仿佛在向游人哭诉着那段悲伤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