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二公祠(名胜古迹传说)(兰州市)
2018-06-07 15:44
清朝道光年间,金县即现在的榆中县有个李县令,人们称李公。李公为官清正,又能体恤百姓,深受父老乡亲的爱戴,都叫他李大人。
李大人任满那年,遇到特大旱灾。
本来前一年就没下过一场透雨,秋 不好,一冬来又未落一片雪花,开春以来,仍然滴雨未落。地皮干裂开一指宽的口子,挖一锹掀下去见不到湿土。人们不敢误了季节,将就着把种籽播进干土,侥幸等着下雨。过了三月,过了四月,看看到了五月,仍然滴雨未落。扒开土,种籽还囫囫囵囵埋在土里。夏田没指望了,就连补种些小秋作物,也眼看就要错过季节。情势很迫紧,人们象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李公也象受火燎一样,起坐不安。
就在这时,李公三年任期已满,来接替李公的新县令恩大人到任了。李公不忍在这种火烧眉毛的情势下一走了事,就继续留下来,协同新县令抗旱救灾。
恩、李二公一面开仓放粮,一面发动百姓打井,取水补苗。这一带都是连片的黄土山丘,水源稀缺,人们把水看得比油值钱。二县令更是惜水如金。为了多救一株苗,恩、李二公每次喝水,只是沾沾唇而已,从没喝足过一顿。
天旱得这么厉害,地下的水源都枯竭了。井越打越深,打成的井里,蓄水也没多的,渐渐的人畜的吃水也紧张起来。眼见得老天爷不养人了,当地百姓无法可想,就去求神拜佛,祈求苍天降雨。
县城附近有个金龙庙,供奉着海龙王。传说,由他执掌着这方降雨的大权。人们担上猪羊到金龙庙献牲,祈求龙王爷显圣,拯救生灵。
一天,人们正在金龙庙拜神,百多个阴阳和道士在那里念经祈祷,惊动了李、恩二公。二位县令来到金龙庙,见满满跪了一庙院的人,多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赤着背,晒在烈日下,肩背上都晒脱了皮。李、恩二公见了,心里很不好受。李公对恩大人说:“不爱民的官是脏官,不佑民神就是邪神!”二人商量了一个办法。当下唤人们站起来,说:“在太阳底下晒,我们已经晒了一年多了,可龙王爷却躲在神龛里乘凉,要晒的不是大伙,而是龙王!”又说:“抬出来,晒!叫龙王爷也知道大红太阳的厉害!晒它三天,叫它也尝尝没有雨水的苦头!”人们听父母官说了一句大实话,于是,分吃了祭品,七手八脚把泥神搬出神龛,置在烈日下曝晒。不一会,直晒得龙王爷头上、背上的大汗直往下淌。传说是淌的汗,想情,泥像上涂的彩油漆晒消了倒还可信。
接连晒了三天,人们抬上龙王爷去兴隆山取雨。李、恩二公也随众乡亲到山上。
在兴隆山东峰,山腰里有个泉眼,叫太白泉。泉池里的水,旱时不浅,涝时不满,人们称做“仙泉”,取雨就去那里取。取雨时,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一个干净的瓶子,用蜡封严瓶口,倒置着浸进泉眼,等候一二个时辰后,把瓶子取出放正,然后揭去封蜡,插一炷香到瓶里蘸试。香的头端都有个倒勾,这是造香时裁截而形成的,象个“挖耳”勾,俗称“马蹄”。据说,如果香头能蘸上半“马蹄”水,就能得半耧雨,能蘸上一“马蹄”水,就能得一耧雨,超过尺度就会酿成水灾。当时,执事的老人如法浸蘸了几遭,都没一点儿结果。李、恩二公宽慰大家说:“众乡亲别发愁了!假如照这样取水,天能下雨,好办!好办!”说完,从执事人手中要过瓶子,向泉池中淹去。“咕咚”一声,灌了半瓶上来,人们一看,都惊呆了,一齐跪在二公面前,说父母官救灾心切,这样取雨,适得其反。取了这么多的水,如果天降水祸,怎么了得!二公也是被旱灾闹慌了的,哈哈一笑,安慰大家说:“如果苍天感知,真的降下来雨就好,有祸端,我俩是本县县令,叫惩罚我俩就是了。”说罢,提上盛了水的瓶子,带着众乡亲欢欢喜喜走下山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事有凑巧,人们刚走到山脚,天就变了。成片的云朵变成厚厚的乌云,不满整个天空。响过一声炸雷,那“竹子雨”直倒下来。
人们见下雨了,淋在雨中也不在乎,喜得又跳又喊。谁知雨越下越大,眼看出洪暴发,要酿成水灾,李、恩二公见人们全走在峡谷里,急忙传令,叫人们快往山上跑。一些手脚慢的老人被水冲得立脚不稳,摇摇摆摆地眼看就要倒下被水冲去,李、恩二人是南方人,原本是会凫水的,当下顾不得自身的安危,跳进水里去救人。雨越下越大,水越涨越高。李、恩二公刚把最后一个老人托举上崖,一个浪头打来,被洪水卷得没影了。别人都得了救,可二位县令为救百姓献出了生命。人们站在山坡,望着汹涌的水浪,嚎啕大哭。
二位恩公被水卷走了,父老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他俩 于水难的地方,修建了“二公祠”,并将他俩藐视神道,率众取雨,涉水救人,大义捐躯等爱民事迹一一画在“二公祠”的墙壁上。后来,去兴隆山游览的人,总要到二公祠看看壁画,瞻仰李、恩二公的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