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康新琴
2017-04-11 10:18
在中国东部的上海地区流传着这样有一首儿歌:“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儿歌唱的是生活在700多年前元朝时期黄道婆的故事,是她发明了手工棉织布技术,使上海地区一度成为中国的纺织中心。如今,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她留下的手工棉纺织技艺还在传承,而且已经被中国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新琴老人,1932年生,上海人。乌泥泾最后一代“织布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2007年6月9日,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75岁的康新琴老人把纺车带进了展馆,亲自展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吸引了大批市民尤其是女性参观者的注意。
坐上一架三锭纺车,她内心惴惴:自打21岁嫁人,就没织过布,今天会不会出丑呢?她特地带来一匹56年前亲手织的布,作为参考。没料到,脚一踩上踏板,好像触动了机关,织全套程序自行运作。只见踏板有节奏地上下跳跃,缠满丝线的梭子左右翻飞,不多久,一块色彩斑斓的织布初现端倪。
由于传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无人愿意传习这项古老的技艺。黄道婆纪念馆馆方办了一个培训班,请康新琴做老师,教授两位50岁左右的妇女学黄道婆纺织技艺。平日里她每天的生活就是为黄道婆看护墓地并教徒弟织布的技术,以传承手工棉纺织技艺。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康新琴都会按部就班地来到黄道婆纪念馆,开始她全天的工作。
可就目前来看,前来学习的学生人数很少,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也不感兴趣,这使得康新琴非常担忧。她说,要是有人愿意来学,可以免费教给他们技术。她还希望媒体和舆论能够更多地宣传民族技艺,不要让它就这么沉没在市井民间,要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